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碳税基本理论概述 | 第15-22页 |
2.1 碳税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2 碳税的特点 | 第15-17页 |
2.2.1 碳税具有调节性 | 第15-16页 |
2.2.2 碳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 第16页 |
2.2.3 碳税具有确定性 | 第16-17页 |
2.2.4 碳税具有管理方便性 | 第17页 |
2.3 碳税与相关税种的关系 | 第17-18页 |
2.3.1 碳税与能源税 | 第17页 |
2.3.2 碳税与环境税 | 第17-18页 |
2.4 碳税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4.1 外部性理论与庇古税 | 第18-19页 |
2.4.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9页 |
2.4.3 污染者付费理论 | 第19-20页 |
2.4.4 双重红利理论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我国碳税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 第22-27页 |
3.1 我国碳税立法的必要性探析 | 第22-24页 |
3.1.1 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 | 第22页 |
3.1.2 解决碳排放负外部性的需要 | 第22-23页 |
3.1.3 应对碳关税贸易壁垒的需要 | 第23页 |
3.1.4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 | 第23-24页 |
3.1.5 缓解环保资金困境的需要 | 第24页 |
3.2 我国碳税立法的可行性探析 | 第24-26页 |
3.2.1 政策条件有利 | 第24-25页 |
3.2.2 碳税理论逐步完善 | 第25页 |
3.2.3 国外碳税实践可以借鉴 | 第25-26页 |
3.2.4 碳税立法操作简单 | 第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国外碳税立法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33页 |
4.1 国外碳税立法考察 | 第27-30页 |
4.1.1 芬兰 | 第27-28页 |
4.1.2 瑞典 | 第28页 |
4.1.3 日本 | 第28-29页 |
4.1.4 法国 | 第29-30页 |
4.2 国外碳税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2页 |
4.2.1 重视碳税的巨大作用 | 第30页 |
4.2.2 渐进式调整税率水平 | 第30-31页 |
4.2.3 遵守税收中性原则 | 第31页 |
4.2.4 科学确定计税依据 | 第31页 |
4.2.5 合理使用税收收入 | 第31-3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5 我国碳税立法的具体构思 | 第33-44页 |
5.1 法理念与立法目的 | 第33-34页 |
5.2 立法原则 | 第34-36页 |
5.2.1 税收公平原则 | 第34-35页 |
5.2.2 税收效率原则 | 第35页 |
5.2.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 | 第35-36页 |
5.2.4 渐进式发展原则 | 第36页 |
5.3 碳税立法模式选择 | 第36-38页 |
5.3.1 独立型立法模式 | 第36-37页 |
5.3.2 融入型立法模式 | 第37-38页 |
5.4 碳税法律要素设计 | 第38-42页 |
5.4.1 征收对象 | 第38页 |
5.4.2 征税环节和纳税人 | 第38-39页 |
5.4.3 计税依据 | 第39-40页 |
5.4.4 碳税税率 | 第40页 |
5.4.5 税收优惠 | 第40-41页 |
5.4.6 碳税收入 | 第41-42页 |
5.5 配套措施建设 | 第42-43页 |
5.5.1 加强碳税宣传工作 | 第42页 |
5.5.2 尝试与碳排放交易制度协调运用 | 第42-43页 |
5.5.3 推动相关税种的调整与完善 | 第4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