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2.1 关于“城市化”与“城镇化”的辨析 | 第11-12页 |
1.2.2 关于城镇化定义的相关界定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胡锦涛城镇化思想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 第18-29页 |
2.1 胡锦涛城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镇化思想 | 第18-19页 |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城镇化思想 | 第19-22页 |
2.1.3 国外发达国家关于城镇化的有益理论 | 第22-23页 |
2.2 胡锦涛城镇化思想的现实基础 | 第23-28页 |
2.2.1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24-25页 |
2.2.2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有利时机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胡锦涛城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9-42页 |
3.1 城镇化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 | 第29-30页 |
3.1.1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 第29-30页 |
3.1.2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30页 |
3.1.3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 第30页 |
3.2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 | 第30-33页 |
3.2.1 “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 | 第31页 |
3.2.2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 第31-32页 |
3.2.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的理念 | 第32-33页 |
3.3 合理构建城镇化空间布局 | 第33-35页 |
3.3.1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 第33-34页 |
3.3.2 重视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布局 | 第34页 |
3.3.3 坚持促进大中小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第34-35页 |
3.4 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 第35-38页 |
3.4.1 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 | 第35-36页 |
3.4.2 加速改革和创新户籍管理制度 | 第36-37页 |
3.4.3 健全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 第37-38页 |
3.5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 第38-41页 |
3.5.1 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 第38-39页 |
3.5.2 发挥市场与政府推动城镇化的共同作用 | 第39页 |
3.5.3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 第39-40页 |
3.5.4 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城镇化建设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胡锦涛城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2-50页 |
4.1 胡锦涛城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2-44页 |
4.1.1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理论 | 第42-43页 |
4.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思想 | 第43-44页 |
4.2 胡锦涛城镇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4-49页 |
4.2.1 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 第44-45页 |
4.2.2 有利于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 第45-47页 |
4.2.3 有利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