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相关理论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2.1.1 政治文化 | 第17-19页 |
2.1.2 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 | 第19-20页 |
2.1.3 政治参与 | 第20-21页 |
2.2 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参与思想 | 第21-22页 |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 | 第22-23页 |
2.2.3 西方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理论 | 第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改革开放为我国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25-32页 |
3.1 改革开放为我国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带来的契机 | 第25-27页 |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政治价值观注入活力 | 第25-26页 |
3.1.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孕育了公民成熟的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 | 第26-27页 |
3.1.3 多元政治文化的交融为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注入新元素 | 第27页 |
3.2 改革开放为我国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 第27-30页 |
3.2.1 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削弱了政治认同 | 第28-29页 |
3.2.2 政治体制转轨中双重体制相互牵制减弱了社会控制力 | 第29-30页 |
3.2.3 思想多元化混淆了公民判断力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2-39页 |
4.1 文化自身维度:非主流文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冲击 | 第32-34页 |
4.1.1 西方政治文化对主导政治文化的渗透 | 第32-33页 |
4.1.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消极层面的影响 | 第33-34页 |
4.1.3 主导政治文化社会整合功能的弱化 | 第34页 |
4.2 主体维度:主体参政水平与参政能力较低 | 第34-36页 |
4.2.1 主体文化水平的不平衡制约着参政水平的提升 | 第34-35页 |
4.2.2 主体缺乏必要的政治参与知识 | 第35-36页 |
4.2.3 主体政治参与实践少,参与技能缺乏 | 第36页 |
4.3 客体维度: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趋势不断上涨 | 第36-38页 |
4.3.1 政治参与输入渠道不畅通及输出职责不明晰 | 第36-37页 |
4.3.2 政治参与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4.3.3 社会组织的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 第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9-51页 |
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9-42页 |
5.1.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的领引与导向 | 第39-40页 |
5.1.2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建设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 | 第40-41页 |
5.1.3 坚持公民自愿的原则 | 第41-42页 |
5.2 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导政治文化 | 第42-45页 |
5.2.1 理性地对待西方政治文化 | 第42-43页 |
5.2.2 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 第43页 |
5.2.3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政治文化的功能 | 第43-45页 |
5.3 培养公民的参政能力,实现高质量参政 | 第45-47页 |
5.3.1 培育公民独立政治人格的养成 | 第45-46页 |
5.3.2 创新政治教育的方式,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 | 第46-47页 |
5.3.3 鼓励公民理性的、有序的进行政治参与实践 | 第47页 |
5.4 构建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 第47-50页 |
5.4.1 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政治的法律法规,疏通参政渠道 | 第47-48页 |
5.4.2 完善政治制度运行环境 | 第48-49页 |
5.4.3 积极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49-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