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大美陕西宜游城市定量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7-36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0页
        1.1.1 宏观背景第17-19页
        1.1.2 课题支撑第19-20页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第20-21页
        1.2.1 理论价值第20页
        1.2.2 实践意义第20-2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第21-30页
        1.3.1 “美丽中国”研究动态第21-25页
        1.3.2 城市旅游的研究第25-27页
        1.3.3 宜游城市的研究第27-30页
        1.3.4 问题与述评第30页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0-32页
        1.4.1 研究目标第30-31页
        1.4.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2-34页
        1.5.1 总体思路第32-34页
        1.5.2 研究方法第34页
    1.6 样本选择第34-36页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兼议“美丽中国”旅游学第36-54页
    2.1 概念界定第36-42页
        2.1.1 “美丽中国”及大美陕西第36-38页
        2.1.2 宜游城市第38-41页
        2.1.3 指标体系第41页
        2.1.4 建设路径第41-42页
        2.1.5 正能量及负能量第42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2-48页
        2.2.1 生态文明理论第42-44页
        2.2.2 城市品牌理论第44-46页
        2.2.3 旅游美学理论兼论美与旅游的关系第46-48页
    2.3 旅游视角下的“美丽中国”理论探讨第48-54页
        2.3.1 “美丽中国”的学科框架第48-49页
        2.3.2 旅游视角下的“美丽中国”理论架构——四个维度第49-50页
        2.3.3 宜游城市:“美丽中国”与旅游业发展、城市建设的耦合第50-52页
        2.3.4 大美陕西宜游城市的内在逻辑:三个问题第52-54页
第3章 大美陕西“因何而美”:宜游城市的宏观背景第54-75页
    3.1 成因之一:自然山水之美第54-58页
        3.1.1 地质地貌—大地龙脉与鬼斧神工第54-56页
        3.1.2 河流气候—纵横交错与层次分明第56-57页
        3.1.3 生态植被—林木蓊郁与水秀山明第57-58页
    3.2 成因之二:历史积淀之美第58-61页
        3.2.1 远古时代—华夏之根第58-59页
        3.2.2 秦汉时期—国家统—与大气磅礴第59页
        3.2.3 隋唐鼎盛—名扬海外与盛世气象第59-61页
    3.3 成因之三:区域文化之美第61-66页
        3.3.1 关中地区—帝王与乡土文化为主第61-63页
        3.3.2 陕北地区—红色与民俗文化为主第63-64页
        3.3.3 陕南地区—生态及移民文化为主第64-66页
    3.4 成因之四:发展和谐之美第66-69页
        3.4.1 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66-67页
        3.4.2 基础设施改善与社会事业进步第67-68页
        3.4.3 科技与教育高地第68-69页
    3.5 陕西与西北其他4省的比较第69-75页
        3.5.1 国家级景观资源比较:既多且优第69-70页
        3.5.2 历史遗迹比较:位居首位第70-71页
        3.5.3 4A级及以上景区比较:优势突出第71页
        3.5.4 经济社会建设及旅游业比较:差距明显第71-75页
第4章 宜游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第75-111页
    4.1 城市旅游的地域空间范围:微观、中观、宏观第75-76页
    4.2 宜游城市的内涵、外延及特征第76-79页
        4.2.1 宜游城市的内涵及外延第76-77页
        4.2.2 宜游城市的特征第77-79页
    4.3 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技术路线第79-80页
        4.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第79页
        4.3.2 指标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第79-80页
    4.4 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第80-87页
        4.4.1 优秀旅游城市指标体系—普及化第81-84页
        4.4.2 最佳旅游城市指标体系—高端化第84-86页
        4.4.3 宜游城市及其他指标体系第86-87页
    4.5 构建指标体系原则第87-89页
        4.5.1 理论指导原则第87-88页
        4.5.2 可操作性原则第88页
        4.5.3 对比性原则第88-89页
        4.5.4 代表性与前瞻性原则第89页
        4.5.5 界定清晰原则第89页
    4.6 构建宜游城市指标体系第89-107页
        4.6.1 指标体系总目标层第89-92页
        4.6.2 指标体系中各评价综合层分析第92-103页
        4.6.3 指标体系中各评价综合层之间关系第103-104页
        4.6.4 指标权重及正逆性判断第104-107页
    4.7 宜游指标体系的确立及特征分析第107-111页
第5章 大美陕西“到底多美—各美其美”:宜游城市测评及SWOT分析第111-161页
    5.1 数据来源与整理第111页
    5.2 评价模型及方法第111-114页
        5.2.1 评价模型第111-114页
        5.2.2 评价方法第114页
    5.3 结果分析第114-139页
        5.3.1 旅游吸引力:南北低、中间极高第115-118页
        5.3.2 交通可达性:南低、中高、北次高第118-121页
        5.3.3 旅游信息、设施与服务能力:中北高、南低第121-124页
        5.3.4 旅游业绩:中部高、南北低、南比北高第124-127页
        5.3.5 前四个因素比较:优、差搭配四种组合第127-129页
        5.3.6 环境适宜性:北低南高第129-132页
        5.3.7 社会包容性:中间大南北低第132-135页
        5.3.8 经济生活性:两头低中间高第135-138页
        5.3.9 后三个因素的比较:优优与差差组合分化第138-139页
    5.4 单城市SWOT分析及区域间比较第139-155页
        5.4.1 单城市SWOT分析第139-154页
        5.4.2 区域间比较第154-155页
    5.5 十地市聚类与各综合层之间关系第155-161页
        5.5.1 十地市聚类分级第155-159页
        5.5.2 各综合层之间的关系第159-161页
第6章 大美陕西“如何更美”:宜游城市的提升路径第161-194页
    6.1 分析方法及建设原则第161-162页
        6.1.1 分析方法第161-162页
        6.1.2 建设原则第162页
    6.2 大美陕西区域布局:宏观战略第162-174页
        6.2.1 “大鹏”腾飞战略第162-163页
        6.2.2 关中地区:核心主轴——鹏之躯干第163-167页
        6.2.3 陕北地区:黄土风情——鹏之北翼第167-170页
        6.2.4 陕南地区:山水秦岭——鹏之南翼第170-174页
        6.2.5 区域建设因素比较第174页
    6.3 各城市建设:百花齐放第174-194页
        6.3.1 西安: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第175-178页
        6.3.2 宝鸡:炎帝故里、垂名青铜第178-180页
        6.3.3 咸阳:秦都咸阳、帝陵之乡第180-181页
        6.3.4 渭南:“渭”峨华夏、险峻华山第181-183页
        6.3.5 铜川:药王仙山、独树一果第183-185页
        6.3.6 延安:革命圣地、寻根之城第185-187页
        6.3.7 榆林:锦绣榆林、绿色沙旅第187-189页
        6.3.8 汉中:三国属蜀、颐养福地第189-190页
        6.3.9 安康:“硒”世“镇”宝、安乐康泰第190-191页
        6.3.10 商洛:商山洛水、峡谷体验第191-193页
        6.3.11 各城市建设因素比较第193-19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94-201页
    7.1 主要结论第194-197页
    7.2 创新之处第197-198页
    7.3 未来与展望第198-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13页
附录第213-229页
致谢第229-2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31-232页

论文共2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礼记》伦理美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全新世成壤强度演变与气候变化高分辨率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