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全新世成壤强度演变与气候变化高分辨率对比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全新世气候演变第13-17页
        1.2.1 全新世气候变化背景第14页
        1.2.2 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及气候事件第14-17页
    1.3 黄土高原全新世环境变化研究进展第17-21页
        1.3.1 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演变和气候变化第17-18页
        1.3.2 土壤演变和气候变化代用指标第18-21页
    1.4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第21-23页
        1.4.1 问题的提出第21-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3-26页
        1.5.1 研究思路第23-25页
        1.5.2 工作量第25-26页
第2章 研究区域、研究剖面和地层断代第26-40页
    2.1 关中盆地及东西部区域概况第26-31页
        2.1.1 区位概况第26-27页
        2.1.2 地质和地貌第27-28页
        2.1.3 气候与水文第28-29页
        2.1.4 土壤与植被第29-31页
    2.2 研究剖面和地层断代第31-40页
        2.2.1 岐山梁村(LC)剖面和地层断代第31-35页
        2.2.2 白水尧禾村(YHC)剖面和地层断代第35-37页
        2.2.3 关中盆地东西部初步对比第37-40页
第3章 研究方法第40-44页
    3.1 磁化率的测定第40页
    3.2 色度的测定第40页
    3.3 粒度的测定方法第40-41页
    3.4 吸湿水的测定方法第41页
    3.5 碳酸钙的测定方法第41-42页
    3.6 pH值的测定方法第42页
    3.7 烧矢量的测定方法第42-43页
    3.8 化学元素的测定方法第43页
    3.9 土壤微形态研究方法第43-44页
第4章 关中盆地东部YHC与西部LC剖面理化性质及比较第44-72页
    4.1 关中盆地西部LC剖面第44-52页
        4.1.1 磁化率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44页
        4.1.2 色度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44-46页
        4.1.3 粒度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46-47页
        4.1.4 吸湿水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47页
        4.1.5 碳酸钙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47-48页
        4.1.6 土壤pH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48页
        4.1.7 烧矢量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48-49页
        4.1.8 小结第49-52页
    4.2 关中盆地东部YHC剖面第52-61页
        4.2.1 磁化率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52页
        4.2.2 色度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52-54页
        4.2.3 粒度的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54-55页
        4.2.4 吸湿水的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55-56页
        4.2.5 碳酸钙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56页
        4.2.6 土壤pH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56-57页
        4.2.7 烧矢量测定结果及其解释第57页
        4.2.8 小结第57-61页
    4.3 关中盆地西部与东部理化指标比较第61-69页
        4.3.1 粒度第61-64页
        4.3.2 色度第64-65页
        4.3.3 磁化率、吸湿水、烧矢量、CaCO_3和pH第65-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2页
第5章 关中盆地东部YHC与西部LC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性及比较第72-112页
    5.1 关中盆地东部YHC和西部LC剖面常量和微量元素组成第72-90页
        5.1.1 常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第72-79页
        5.1.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比较第79-86页
        5.1.3 元素的UCC标准化的比较第86-90页
    5.2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元素地球化学过程分析及其比较第90-100页
        5.2.1 元素的活动性分析第90-93页
        5.2.2 元素迁移率及其意义第93-100页
    5.3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全新世土壤化学风化程度对比第100-109页
        5.3.1 化学风化分子比率及其意义第100-105页
        5.3.2 CIA和A-CN-K三角图与风化程度第105-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6章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剖面微形态特征及比较第112-132页
    6.1 土壤孔隙和微垒结特征对比及环境意义第112-123页
        6.1.1 土壤孔隙和微垒结的环境指示意义第112-113页
        6.1.2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土壤孔隙和微垒结特征比较第113-114页
        6.1.3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剖面孔隙分形维数特征比较第114-115页
        6.1.4 土壤孔隙、孔隙分形维数和微垒结的环境意义的比较第115-123页
    6.2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全新世土壤形成物特征及其比较第123-130页
        6.2.1 土壤形成物的环境指示意义第123页
        6.2.2 土壤形成物特征的比较及环境意义第123-130页
    6.3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7章 关于环境替代指标和成壤强度差异的讨论第132-158页
    7.1 替代指标的环境敏感性和环境意义第132-144页
        7.1.1 基于R/S分析的气候替代指标分形研究第132-134页
        7.1.2 气候替代指标环境敏感性及其环境意义第134-144页
    7.2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成壤强度差异的环境意义第144-149页
        7.2.1 气候指标区域环境意义的初步验证第144-145页
        7.2.2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成壤强度差异的环境意义第145-149页
    7.3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土壤发育程度的差异及环境意义第149-153页
        7.3.1 全新世中期S_0发育程度的差异及环境意义第150-152页
        7.3.2 全新世晚期L_0发育程度的差异及环境意义第152-153页
    7.4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成壤强度差异原因分析第153-155页
    7.5 本章小结第155-158页
第8章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第158-178页
    8.1 关中西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第158-165页
        8.1.1 关中西部LC剖面揭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第158-160页
        8.1.2 与关中盆地西部及全球比较第160-165页
    8.2 关中东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第165-170页
        8.2.1 关中东部YHC剖面揭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第165-166页
        8.2.2 与关中盆地东部及全球的比较第166-170页
    8.3 关中盆地东部与西部全新世气候变化比较第170-174页
        8.3.1 全新世气候变化比较与成因分析第170-172页
        8.3.2 气候事件和区域响应的比较第172-174页
    8.4 本章小结第174-178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78-182页
    9.1 重要结论第178-179页
    9.2 论文特色与创新第179-180页
    9.3 论文展望第180-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204页
致谢第204-20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美陕西宜游城市定量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下一篇:明清时期晋东南堡寨聚落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