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太行山的地质地貌及气候状况 | 第16-17页 |
1.2 太行山东西麓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1.2.1 太行山两麓的旧石器文化遗存 | 第17-21页 |
1.2.2 太行山旧石器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法与预期目标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太行山旧石器文化分区分期及文化面貌 | 第24-80页 |
2.1 太行山西麓旧石器文化遗存 | 第25-57页 |
2.1.1 太行山西麓中段旧石器遗址地层与文化遗存 | 第25-43页 |
2.1.2 太行山西麓南段旧石器遗址地层与文化遗存 | 第43-57页 |
2.2 太行山东麓旧石器文化遗存 | 第57-68页 |
2.3 太行山旧石器文化之分期及文化面貌 | 第68-77页 |
2.3.1 太行山西麓中段旧石器文化分期及文化面貌 | 第69-71页 |
2.3.2 太行山西麓南段旧石器文化分期及文化面貌 | 第71-74页 |
2.3.3 太行山东麓旧石器文化分期及文化面貌 | 第74-76页 |
2.3.4 太行山旧石器文化分期及东西麓旧石器文化比较 | 第76-77页 |
2.4 小结 | 第77-80页 |
第三章 太行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西麓南段为例 | 第80-152页 |
3.1 后河洞遗址的文化遗存 | 第80-95页 |
3.1.1 后河洞遗址地理位置、布方位置及收获 | 第80-83页 |
3.1.2 后河洞遗址石制品观察与分析 | 第83-92页 |
3.1.3 后河洞遗址功能探讨 | 第92-94页 |
3.1.4 后河洞遗址的用火遗迹 | 第94-95页 |
3.2 麻吉洞遗址的文化遗存 | 第95-108页 |
3.2.1 麻吉洞遗址地理位置、地貌及发现概况 | 第95-98页 |
3.2.2 麻吉洞遗址石制品观察与分析 | 第98-104页 |
3.2.3 麻吉洞遗址用火遗迹面 | 第104-108页 |
3.2.4 麻吉洞遗址功能探讨 | 第108页 |
3.3 塔水河遗址的文化遗存 | 第108-114页 |
3.3.1 遗址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 第108-110页 |
3.3.2 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标本 | 第110-113页 |
3.3.3 遗址功能 | 第113-114页 |
3.4 下川遗址群的文化遗存 | 第114-133页 |
3.4.1 遗址地理位置及分布范围 | 第114-116页 |
3.4.2 部分石制品的再观察与分析及下川细石器文化圈 | 第116-133页 |
3.5 其他地点 | 第133-147页 |
3.5.1 陵川县部分旧石器地点 | 第133-145页 |
3.5.2 阳城县部分旧石器地点 | 第145-147页 |
3.6 太行山西麓南段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 | 第147-152页 |
3.6.1 太行山西麓南段石片石器工业 | 第147-148页 |
3.6.2 太行山西麓南段细石器工业 | 第148-149页 |
3.6.3 太行山西麓南段旧石器晚期文化之比较 | 第149-152页 |
第四章 太行山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行为适应性研究——以西麓南段为例 | 第152-172页 |
4.1 旧石器时代晚期太行山西麓南段古气候环境 | 第152-156页 |
4.2 早期现代人对古环境的行为适应 | 第156-162页 |
4.2.1 石料产地与获取 | 第156-158页 |
4.2.2 石制品组合、动物化石与遗址的功能 | 第158-161页 |
4.2.3 早期现代人对古环境的行为适应 | 第161-162页 |
4.3 遗址埋藏类型及其体现的人类行为 | 第162-164页 |
4.4 细石叶生产工艺——动态类型学视角下的细石核类型学研究 | 第164-170页 |
4.5 总结 | 第170-172页 |
第五章 太行山旧石器文化渊源及细石叶工艺起源 | 第172-178页 |
5.1 太行山旧石器文化渊源 | 第172-173页 |
5.2 细石叶工艺起源探讨 | 第173-17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78-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