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小规模化”问题研究--以J省P县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一) 现实困境:陷入“空巢”困局的农村学校 | 第8-9页 |
(二) 教育关怀:对乡村教育、教育公平的思考 | 第9-10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一)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二) 乡村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 第18-19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20-24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20页 |
(二) 研究过程 | 第20-24页 |
第一章 农村初中“小规模化”的历程和现状 | 第24-31页 |
一、农村初中“小规模化”的背景 | 第24-25页 |
(一) 城镇化进程加快 | 第24页 |
(二) 人口结构的变化 | 第24页 |
(三) “撤点并校”的叫停 | 第24-25页 |
二、农村初中“小规模化”的历程和现状 | 第25-31页 |
(一) P县农村初中“小规模化”的历程 | 第25-28页 |
(二) P县农村小规模化初中的现状 | 第28-31页 |
第二章 P县农村初中“小规模化”的生存困境 | 第31-40页 |
一、政府:授之以鱼而非渔 | 第31-33页 |
(一) 中考指标生分配政策的“有限” | 第31-32页 |
(二) 教师轮岗和学校定点帮扶政策的“无力” | 第32-33页 |
(三) 农村初中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无味” | 第33页 |
二、学校:夹缝中求生存 | 第33-35页 |
(一) “物质创收”:学校资源的再利用 | 第33-34页 |
(二) “生源自救”:学校生存的“救命草” | 第34-35页 |
三、教师:变动中求发展 | 第35-40页 |
(一) “内退”的教师 | 第35-36页 |
(二) “调离”的教师 | 第36-37页 |
(三) “留任”的教师 | 第37-40页 |
第三章 P县农村小规模初中的发展困境 | 第40-44页 |
一、农村小规模初中的生存状况 | 第40-42页 |
(一) 学校资源不足 | 第40-41页 |
(二) 学校自主发展能力较弱 | 第41-42页 |
二、对农村小规模初中发展困境的基本判断 | 第42-44页 |
(一) 农村小规模初中处在不断被边缘化的状态 | 第42-43页 |
(二) 农村小规模初中仍是村落学校的主要形态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农村小规模初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提升对策 | 第44-49页 |
一、农村小规模初中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44-45页 |
(一) 经费紧缺 | 第44页 |
(二) 生源不断减少 | 第44页 |
(三) 教师队伍素质偏低 | 第44-45页 |
(四) 教师绩效考核工作难以开展 | 第45页 |
二、促进农村小规模初中的特色发展 | 第45-49页 |
(一) 坚持重在改造的方针 | 第45-46页 |
(二)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 | 第46页 |
(三) 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优势 | 第46页 |
(四)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 第46-47页 |
(五) 创办农村中小学家长学校,实现家校共管 | 第47页 |
(六) 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专业发展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