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国内外奶牛乳房炎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 乳房炎的简介 | 第11页 |
2 乳房炎的危害 | 第11-12页 |
3 乳房炎发病及防御机制 | 第12页 |
4 乳房炎的诊断方法 | 第12-13页 |
5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 第13-14页 |
二、成膜性乳头药浴剂的研制 | 第14-17页 |
1 奶牛乳头药浴的作用机理 | 第14页 |
2 目前使用的奶牛乳头药浴剂 | 第14-15页 |
3 研制奶牛乳头药浴剂的理论基础 | 第15页 |
4 成膜材料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的调查 | 第18-2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0页 |
1.1 调查奶牛 | 第18页 |
1.2 检测试剂及器材 | 第18-19页 |
1.3 奶样的采集及检测诊断液使用方法 | 第19页 |
1.4 隐性乳房炎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2.1 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 第20页 |
2.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 第20-21页 |
2.3 奶牛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 第21页 |
2.4 奶牛场C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发病严重程度 | 第21页 |
3 讨论 | 第21-24页 |
3.1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 | 第21-22页 |
3.2 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不同乳区间的关系 | 第22页 |
3.3 奶牛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发病严重程度 | 第22-24页 |
第二章 PVA药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4-39页 |
试验一 成膜剂组分的研制及配方优化 | 第24-3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1 涂膜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2 评分标准的选择 | 第25-26页 |
2.3 成膜剂组分的配方优化方法 | 第26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6-31页 |
3.1 PVA浓度的筛选 | 第26-27页 |
3.2 增塑剂用量范围的选择 | 第27-28页 |
3.3 乳化剂用量范围的选择 | 第28-29页 |
3.4 增强剂用量范围的选择 | 第29页 |
3.5 正交试验选择成膜剂最适配方 | 第29-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4.1 成膜材料的选择 | 第31页 |
4.2 成膜剂各组分优化组合 | 第31-32页 |
4.3 成膜剂的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二 成膜性乳头药浴剂的制备及其安全性能研究 | 第33-3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2.1 PVA膜溶液的制备 | 第33页 |
2.2 药物有效成分的融合 | 第33-34页 |
2.3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34页 |
2.4 药物的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5-37页 |
3.1 载药性能与药物有效成分的融合 | 第35-36页 |
3.2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36页 |
3.3 皮肤刺激性结果 | 第36-37页 |
4 结论 | 第37-39页 |
4.1 成膜剂中药物的选择 | 第37页 |
4.2 成膜剂性能的初步研究 | 第37页 |
4.3 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成膜药浴剂的抑菌试验及牧场消毒试验 | 第39-4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1.1 试验药品 | 第39页 |
1.2 试验菌株和培养基 | 第3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2.1 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消毒效果试验 | 第39页 |
2.2 奶牛场现场消毒试验 | 第39-40页 |
2.3 药浴剂局部刺激试验 | 第40页 |
2.4 乳样的采集及品质测定 | 第40页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42页 |
3.1 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消毒效果 | 第40-41页 |
3.2 对奶牛乳头的消毒杀菌效果 | 第41页 |
3.3 药浴剂对奶牛的不良反应 | 第41页 |
3.4 成膜性奶牛乳头药浴剂对乳品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4.1 成膜性药浴剂的消毒效果评价 | 第42页 |
4.2 成膜性药浴剂对奶牛乳头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成膜性药浴剂对乳品质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成膜性药浴剂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 第44-54页 |
试验一 乳区对比试验 | 第44-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1.3 试验记录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46页 |
2.1 奶牛群体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 第45-46页 |
2.2 奶牛的体细胞数变化情况 | 第46页 |
3 讨论 | 第46-47页 |
3.1 药浴剂对体细胞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 药浴剂对隐性乳房炎的影响 | 第47页 |
3.3 药浴剂的应用效果 | 第47页 |
试验二 牛群对比试验 | 第47-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8页 |
1.3 检测指标检测内容和方法 | 第48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 | 第49-51页 |
2.1 牛舍1号和2号奶牛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2.1.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 第49页 |
2.1.2 药浴前后各组奶牛的乳区发病情况 | 第49-50页 |
2.1.3 药浴前后牛奶体细胞数变化情况 | 第50-51页 |
2.2 牛舍3号奶牛试验结果 | 第51页 |
2.2.1 隐性乳房炎BMT检测结果 | 第51页 |
2.2.2 奶产量变化 | 第51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51-53页 |
3.1 药浴剂对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 药浴剂对牛奶体细胞数的影响 | 第52页 |
3.3 药浴剂对隐性乳房炎奶牛泌乳量的影响 | 第52页 |
3.4 新型成膜性奶牛药浴剂对隐性乳房炎的预防作用 | 第52-53页 |
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