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缘起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从小说观念上,唐人传奇对六朝志怪接受与嬗变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从文体上,唐人传奇对六朝志怪接受与发展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从题材上,唐人传奇对六朝志怪接受与发展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 从艺术上,唐人传奇对六朝志怪接受与发展的研究 | 第14页 |
(五) 从风格上,唐人传奇对六朝志怪接受与发展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六) 《聊斋志异》对六朝志怪与唐人传奇的融合与发展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小说观念的嬗变 | 第17-33页 |
第一节 从补史之阙到有意为之 | 第18-26页 |
(一) 审慎的补史心态 | 第18-21页 |
(二) 大胆的有意为之 | 第21-26页 |
第二节 从浓厚的宗教色彩到强烈的娱乐气息 | 第26-33页 |
(一) 志怪小说浓厚的宗教色彩 | 第26-29页 |
(二) 唐人传奇鲜明的娱乐品格 | 第29-33页 |
第二章 故事母题的借鉴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梦境与人生 | 第33-36页 |
第二节 离魂与爱情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人神相恋 | 第38-41页 |
第四节 冶游遇仙 | 第41-45页 |
第三章 艺术要素的承传 | 第45-65页 |
第一节 文备众体 | 第45-52页 |
(一) 史才 | 第45-48页 |
(二) 议论 | 第48-49页 |
(三) 诗笔 | 第49-52页 |
第二节 小说叙事结构的探索 | 第52-55页 |
(一) 六朝志怪粗陈梗概 | 第52-54页 |
(二) 唐人传奇波澜起伏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小说叙事视角的固定 | 第55-59页 |
(一) 志怪小说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的运用 | 第56-57页 |
(二) 单人物视角叙事中的视觉动感 | 第57页 |
(三) 唐人传奇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 | 第57-58页 |
(四) 唐人传奇对自然时序的突破 | 第58-59页 |
第四节 小说叙事语言的诗化 | 第59-61页 |
(一) 韵散结合的语言形式 | 第59-60页 |
(二) 富有诗意的修辞风格 | 第60-61页 |
第五节 男性叙事中心的建立 | 第61-65页 |
(一) 六朝志怪中的男性中心叙事 | 第61-63页 |
(二) 唐人传奇中的男性中心叙事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小说风格的转变 | 第65-76页 |
第一节 从儒雅到风流 | 第65-68页 |
(一) 儒雅纯正的六朝志怪 | 第65-67页 |
(二) 浪漫风流的唐人传奇 | 第67-68页 |
第二节 从简古到缛艳 | 第68-70页 |
(一) 简古的六朝志怪小说 | 第68-69页 |
(二) 缛艳的唐人传奇小说 | 第69-70页 |
第三节 从神秘主义到现实主义 | 第70-76页 |
(一) 六朝志怪小说的神秘性 | 第70-72页 |
(二) 唐人传奇小说的现实性 | 第72-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