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士人的流亡书写--以徐孚远为例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选题的源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回顾与反思 | 第12-14页 |
三、本文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南明政权的播迁与文人的流亡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南明政权的播迁 | 第15-19页 |
一、弘光政权 | 第15-16页 |
二、隆武政权 | 第16-17页 |
三、鲁王监国 | 第17页 |
四、绍武政权 | 第17页 |
五、永历政权 | 第17-19页 |
六、明郑时期 | 第19页 |
第二节 南明文人的流亡 | 第19-26页 |
一、弘光时期 | 第19-22页 |
二、隆武至永历时期 | 第22-24页 |
三、明郑时期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南明士人的流亡书写 | 第26-31页 |
一、献身抗清 | 第26-27页 |
二、遁迹尘外 | 第27-29页 |
三、潜心著述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徐孚远的流亡生涯考述 | 第31-56页 |
第一节 居于松江 | 第31-35页 |
一、家世学业 | 第31-32页 |
二、社群交游 | 第32-34页 |
三、危机心态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效力弘光 | 第35-39页 |
一、募军抗清 | 第35-36页 |
二、受挫归居 | 第36-37页 |
三、再次抗清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奔赴隆武 | 第39-43页 |
一、先赴新安 | 第39-41页 |
二、继赴福州 | 第41-42页 |
三、隆武事迹 | 第42-43页 |
第四节 追随鲁王 | 第43-50页 |
一、奔波闽浙 | 第43-46页 |
二、海外几社 | 第46-47页 |
三、交州之行 | 第47-50页 |
第五节 晚年岁月 | 第50-56页 |
一、渡峡入台 | 第50-51页 |
二、台湾流亡 | 第51-53页 |
三、思乡情结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徐孚远的著述考略 | 第56-68页 |
第一节 徐孚远著述考略 | 第56-61页 |
一、史类著述 | 第56-58页 |
二、子类著述 | 第58页 |
三、集类著述 | 第58-61页 |
第二节 《钓璜堂存稿》 | 第61-64页 |
一、版本流传 | 第61-62页 |
二、内容简述 | 第62-64页 |
第三节 《交行摘稿》 | 第64-68页 |
一、版本流传 | 第64-65页 |
二、内容简述 | 第65-68页 |
第四章 徐孚远的流亡诗论析 | 第68-84页 |
第一节 题材分类 | 第68-75页 |
一、纪行诗 | 第68-71页 |
二、咏怀诗 | 第71-73页 |
三、叙事诗 | 第73-75页 |
第二节 内容特色 | 第75-79页 |
一、黍离之悲 | 第75-76页 |
二、流亡之感 | 第76-78页 |
三、异域风物 | 第78-79页 |
第三节 文学意义 | 第79-84页 |
一、凛然风骨 | 第79-81页 |
二、诗史品格 | 第81-82页 |
三、题材拓展 | 第82-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