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岩石沉陷及安全措施论文

不连续面对顶板破断影响机理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引言第14-26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综述第15-23页
        1.2.1 古典矿山压力假说第15-17页
        1.2.2 我国主要矿山压力假说第17-20页
        1.2.3 其他采场矿压理论发展第20-23页
    1.3 目前研究主要存在问题第23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3-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2 不连续面影响下基本顶破断机理研究第26-50页
    2.1 不连续面的概念和分类第26-29页
        2.1.1 按地质成因分类第26页
        2.1.2 按结构面的破坏属性分类第26页
        2.1.3 按结构面的分布规模分类第26-29页
    2.2 二维不连续面对岩体性质影响第29-31页
    2.3 三维不连续面对岩体性质影响第31-33页
    2.4 不连续面密度对基本顶破断的影响第33-44页
        2.4.1 不连续面密度对基本顶上载荷的影响第33-36页
        2.4.2 不连续面对梁式破断极限跨距的影响第36-39页
        2.4.3 不连续面对板式破断极限跨距的影响第39-44页
    2.5 实例分析第44-48页
        2.5.1 基本顶上载荷计算及敏感性分析第44-46页
        2.5.2 基本顶极限跨距计算及敏感性分析第46-48页
    2.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3 不连续面倾角及推进方向对顶板破断的影响机理研究第50-88页
    3.1 实验原理第50-51页
    3.2 实验设备第51-52页
    3.3 实验材料制备及不连续面预制第52-57页
    3.4 上覆岩层的位移观第57-60页
    3.5 上覆岩层的应力观测第60-62页
    3.6 相似实验结果分析第62-83页
        3.6.1 完整岩体模型实验结果分析第62-65页
        3.6.2 不连续面与煤层夹角成 30°模型覆岩位移与应力分析第65-74页
        3.6.3 不连续面与煤层夹角成 60°模型覆岩位移与应力分析第74-83页
    3.7 相似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83-86页
        3.7.1 不连续面倾角对顶板破断的影响第83-84页
        3.7.2 推进方向对顶板破断的影响第84-86页
    3.8 本章小结第86-88页
4 基于数值流行法的不连续面分布反演法及其应用第88-114页
    4.1 数值流行法基本原理第88-100页
        4.1.1 基于有限元网格的流行法的覆盖系统第89-93页
        4.1.2 数值流行法的平衡方程第93-95页
        4.1.3 数值流行法的积分法第95-97页
        4.1.4 数值流行法的接触理论第97-100页
    4.2 数值流行法中地应力施加方法研究第100-102页
        4.2.1 NMM中地应力施加方法比较第100-101页
        4.2.2 地应力施加方法验证第101-102页
    4.3 NMM中随机不连续面产生第102-103页
    4.4 根据巷道变形监测数据的反演法及其应用第103-112页
        4.4.1 NMM建模说明第103-104页
        4.4.2 巷道变形的位移NMM反演第104-110页
        4.4.3 基于反演所得不连续面分布的基本顶破断位置模拟第110-112页
    4.5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5 现场工程实践第114-128页
    5.1 王庄煤矿不连续面观测及顶板破断预测第114-119页
        5.1.1 矿井概况第114-115页
        5.1.2 不连续面观测第115-118页
        5.1.3 顶板破断预测及应用第118-119页
    5.2 东周窑煤矿不连续面观测及顶板破断预测第119-127页
        5.2.1 矿井概况第119-120页
        5.2.2 工作面矿压观测第120-122页
        5.2.3 不连续面观测第122-126页
        5.2.4 顶板破断预测及应用第126-127页
    5.3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8-132页
    6.1 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第128-130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30页
    6.3 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页
在学期间参加的项目第142-143页
主要获奖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解淀粉芽孢杆菌FZB42生防功能及环二肽激发子功能研究
下一篇:深部煤层底板变形破坏机理及突水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