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不同结构中的网络情绪研究 | 第11-12页 |
二、网络情绪的表达研究 | 第12-13页 |
三、情绪的维度理论与情绪模型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设计 | 第15-21页 |
一、事件概述 | 第15页 |
二、样本选取 | 第15-19页 |
三、情绪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四、文本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的产生背景 | 第21-25页 |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产生的社会因素 | 第21-23页 |
一、社会环境为网络情绪的产生提拱了现实土壤 | 第21-22页 |
二、互联网为网络情绪的表达提供了技术支持 | 第22页 |
三、大众传媒对网络情绪产生助推作用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产生的个体因素 | 第23-25页 |
一、网民的既有认知 | 第23-24页 |
二、网络中的情绪感染机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表达的主体特征 | 第25-32页 |
第一节 网络情绪表达主体类别 | 第25-27页 |
一、积极传播者 | 第25-26页 |
二、理性参与者 | 第26页 |
三、消极传播者 | 第26-27页 |
四、潜水围观者 | 第27页 |
第二节 网络情绪主体的表达倾向 | 第27-30页 |
一、表达主体的群体认同性 | 第27-28页 |
二、表达内容的浅薄性 | 第28-29页 |
三、情绪表达的负面性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网络情绪主体的表达特点 | 第30-32页 |
一、重情绪、弱信息 | 第30页 |
二、碎片化与符号化 | 第30页 |
三、显著的表达动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的阶段性表达 | 第32-40页 |
第一节 出现期:负面情绪明显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高峰期:情绪反应强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发酵期:官方引导突出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消退期:观点逐渐融合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的类型化表达 | 第40-49页 |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的分类 | 第40-43页 |
一、祈祷关怀为主 | 第40-41页 |
二、负面情绪的归因 | 第41-42页 |
三、负面情绪对群体的构建作用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表达的效价分析 | 第43-46页 |
一、情感词统计:显著的正面情绪 | 第43-44页 |
二、词频分析:侧重灾情救援 | 第44-45页 |
三、情感词分布:问题解决期待度较高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的唤醒度分析 | 第46-49页 |
一、传播的动力:焦虑、兴奋情绪的泛滥 | 第46-47页 |
二、行为的基础:网民情绪唤醒度较高 | 第47页 |
三、行动的倾向:从情绪到认知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6页 |
第一节 网络情绪表达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第49-52页 |
一、事件性质会影响网民情绪的整体状态 | 第49-50页 |
二、报道主题的侧重点会提升网民情绪唤醒度 | 第50-51页 |
三、用户交流频率加强网民间的情绪感染程度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情绪引导应成为突发事件管理与调控的重要突破口 | 第52-55页 |
一、政府: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 第53页 |
二、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建媒介公信力 | 第53-54页 |
三、网民:主动培养媒介素养,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 第55-56页 |
一、案例样本的选取有待继续丰富 | 第55页 |
二、情绪表达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挖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