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柴-燃联合动力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柴-燃联合动力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柴-燃联合动力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柴-燃联合动力并车系统试验台组成及功能 | 第16-33页 |
2.1 柴-燃联合动力并车系统试验台组成 | 第16-17页 |
2.2 柴-燃联合动力并车系统试验台各组成部分及数学模型 | 第17-31页 |
2.2.1 SSS离合器 | 第17-22页 |
2.2.2 并车齿轮箱 | 第22-24页 |
2.2.3 双速传动齿轮箱 | 第24-26页 |
2.2.4 水力测功机 | 第26-28页 |
2.2.5 电机参数及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2.2.6 升速齿轮箱参数及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2.3 柴-燃联合动力并车系统试验台工作模式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并车系统试验台仿真原理及仿真模型设计 | 第33-44页 |
3.1 仿真原理 | 第33-34页 |
3.1.1 系统仿真定义及实质 | 第33页 |
3.1.2 系统仿真的作用 | 第33页 |
3.1.3 系统仿真的基本步骤 | 第33-34页 |
3.2 仿真软件选用 | 第34-36页 |
3.3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6-43页 |
3.3.1 SSS离合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3.2 并车齿轮箱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3.3.3 双速传动齿轮箱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3.4 水力测功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3.5 电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3.6 升速齿轮箱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3.3.7 总体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并车系统试验台冲击特性仿真过程及结果 | 第44-59页 |
4.1 摩擦离合器压紧力推算 | 第44-47页 |
4.1.1 摩擦离合器压紧力公式推算 | 第44-45页 |
4.1.2 摩擦离合器压紧力仿真推算 | 第45-47页 |
4.2 摩擦离合器接合压力曲线研究 | 第47-51页 |
4.3 单机运行时双速齿轮箱从低速比切换至高速比时的冲击特性仿真 | 第51-53页 |
4.4 单机运行时双速齿轮箱从高速比切换至低速比时的冲击特性仿真 | 第53-55页 |
4.5 并车运行时双速齿轮箱低速比切换至高速比时的冲击特性仿真 | 第55-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并车系统试验台扭振仿真模型及仿真结果 | 第59-71页 |
5.1 试验台扭振仿真的意义 | 第59页 |
5.2 试验台扭振振型的数学模型 | 第59-62页 |
5.3 试验台扭振仿真原理及仿真模型建立 | 第62-66页 |
5.3.1 试验台扭振仿真原理 | 第63-64页 |
5.3.2 试验台扭振仿真的仿真模型建立 | 第64-66页 |
5.4 单机运行时的扭振振型仿真 | 第66-68页 |
5.4.1 低速摩擦离合器接合时的扭振仿真结果 | 第67页 |
5.4.2 高速摩擦离合器接合时的扭振仿真结果 | 第67-68页 |
5.5 并车运行时的扭振振型仿真 | 第68-70页 |
5.5.1 低速摩擦离合器接合时的扭振仿真结果 | 第68-69页 |
5.5.2 高速摩擦离合器接合时的扭振仿真结果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