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高能物理学论文--粒子类型论文--介子论文

B_c和γ介子两体非轻衰变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3页
第二章 基本理论介绍第13-29页
    2.1 标准模型和CKM矩阵元第13-18页
        2.1.1 标准模型概述第13-16页
        2.1.2 夸克混合和CKM矩阵第16-17页
        2.1.3 幺正三角形第17-18页
    2.2 基本理论工具第18-25页
        2.2.1 重整化第18-20页
        2.2.2 重整化群第20-22页
        2.2.3 算符乘积展开第22-23页
        2.2.4 有效哈密顿量和Wilson系数的计算第23-24页
        2.2.5 B介子非轻衰变的低能有效哈密顿量第24-25页
    2.3 B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第25-29页
        2.3.1 直接CP破坏第25-26页
        2.3.2 中性B介子混合引起的非直接的CP破坏第26-27页
        2.3.3 中性B介子衰变和混合引起的混合型CP破坏第27-29页
第三章 强子矩阵元的计算和QCD因子化方法第29-49页
    3.1 强子矩阵元的计算第29-34页
        3.1.1 朴素因子化方法第29-30页
        3.1.2 推广的因子化方法第30页
        3.1.3 微扰QCD方法第30-31页
        3.1.4 QCD因子化方法第31-32页
        3.1.5 软共线有效理论第32-34页
    3.2 重夸克极限下的QCD因子化方案第34-45页
        3.2.1 介子光锥分布振幅第34-36页
        3.2.2 形状因子第36-37页
        3.2.3 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振幅第37-43页
            3.2.3.1 领头级贡献第38页
            3.2.3.2 可因子化的贡献第38页
            3.2.3.3 非因子化的顶角修正第38-41页
            3.2.3.4 企鹅图贡献第41-42页
            3.2.3.5 旁观者硬散射的贡献第42-43页
            3.2.3.6 湮灭图贡献第43页
        3.2.4 手征增强的幂次修正第43-44页
        3.2.5 重整化标度和方案的依赖性第44-45页
    3.3 QCD因子化方法的局限性及进展第45-49页
        3.3.1 QCD因子化方法的局限性第45-46页
        3.3.2 QCD因子化方法的进展第46-49页
第四章 B_c→PP,PV的两体非轻无粲过程的唯象研究第49-69页
    4.1 研究动机第49-51页
    4.2 B_c→PP,PV衰变过程的理论计算第51-58页
        4.2.1 低能有效哈密顿和强子矩阵元第51页
        4.2.2 方案Ⅰ下A_1~i(M_1,M_2)的计算第51-55页
        4.2.3 方案Ⅱ下A_1~i(M_1,M_2)的计算第55-58页
    4.3 数值结果和讨论第58-63页
        4.3.1 输入参数第58-60页
            4.3.1.1 Wilson系数和CKM矩阵元第58-59页
            4.3.1.2 夸克质量和寿命第59页
            4.3.1.3 衰变常数和η-η'混合第59-60页
        4.3.2 数值结果和误差分析第60-62页
        4.3.3 小结第62-63页
    4.4 附录第63-69页
第五章 γ(nS)→B_cM衰变过程的研究第69-79页
    5.1 研究动机第69-71页
    5.2 理论计算第71-74页
        5.2.1 有效哈密顿第71-73页
            5.2.1.1 强子矩阵元的计算第71-73页
        5.2.2 衰变常数和形状因子第73-74页
    5.3 数值结果和讨论第74-76页
    5.4 小结第76页
    5.5 附录第76-7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1页
攻读期间完成的工作第91-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核心成员的社团结构发现算法研究
下一篇:融媒体背景下山东广电产业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