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一、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道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二、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20页 |
三、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依据 | 第21-28页 |
第一节 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理论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 第22-24页 |
一、历史唯物主义 | 第22-23页 |
二、社会结构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 | 第24-2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 | 第24-26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势性”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系统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的内涵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的特征 | 第30-34页 |
一、根本价值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 第30-31页 |
二、内在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系统 | 第31-32页 |
三、显著特征:系统性 | 第32页 |
四、主要构成:政府的特别支持、非政府组织的有力支持、社会公众的全力支持 | 第32-34页 |
五、沟通合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的基本方法 | 第34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的系统 | 第34-36页 |
一、支持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 | 第35-36页 |
二、支持行为:职能、作用和影响 | 第36页 |
三、支持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 第36页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特征 | 第36-40页 |
一、整体性 | 第37页 |
二、谐和性 | 第37页 |
三、适度性 | 第37-38页 |
四、均衡性 | 第38页 |
五、持续性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路径 | 第40-52页 |
第一节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原则 | 第40-42页 |
一、坚持时代要求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 | 第40-41页 |
二、坚持政府、社会的有机统一 | 第41页 |
三、坚持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相互补充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42-52页 |
一、社会共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机制 | 第42-45页 |
二、社会共同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机制 | 第45-47页 |
三、社会共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机制 | 第47-49页 |
四、社会共同分享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与功能的机制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