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 1.1 背景与意义 | 第14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1.2.1 国内文献 | 第14-16页 | 
| 1.2.2 国外文献 | 第16-17页 | 
| 1.2.3 简要评述 | 第17页 |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农村金融效率的相关理论探讨及现状分析 | 第19-30页 | 
| 2.1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 | 第19-21页 | 
| 2.1.1 金融效率内涵研究 | 第19-20页 | 
| 2.1.2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 | 第20-21页 | 
| 2.2 农村金融效率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 2.2.1 基于金融发展的三大农村金融理论 | 第21-22页 | 
| 2.2.2 金融排斥理论 | 第22-23页 | 
| 2.3 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 2.3.1 倒“U”型理论 | 第23页 | 
| 2.3.2 循环累积因果论 | 第23-24页 | 
| 2.4 农村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4-26页 | 
| 2.4.1 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弱化 | 第24页 | 
| 2.4.2 金融渠道的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 第24页 | 
| 2.4.3 信息不对称 | 第24-25页 | 
| 2.4.4 人员素质不高 | 第25页 | 
| 2.4.5 农村机械化程度不高 | 第25页 | 
| 2.4.6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受阻 | 第25-26页 | 
| 2.5 农村金融效率的测度分析 | 第26-27页 | 
| 2.5.1 农村金融效率的测算指标体系 | 第26页 | 
| 2.5.2 农村金融效率的测算模型 | 第26-27页 | 
| 2.6 农村金融效率现状的统计分析 | 第27-30页 | 
| 2.6.1 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有待于改善 | 第27-28页 | 
| 2.6.2 农村宏观金融效率较低 | 第28-29页 | 
| 2.6.3 农村微观金融效率不高,区域差异明显 | 第29-30页 | 
| 第3章 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50页 | 
| 3.1 农村金融效率测度模型介绍 | 第30-35页 | 
| 3.2 农村金融效率测度模型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35-37页 | 
| 3.2.1 指标选取 | 第35-36页 | 
| 3.2.2 数据说明 | 第36-37页 | 
| 3.3 区域农村金融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37-46页 | 
| 3.3.1 规模收益不变时的技术效率(CRS) | 第37-40页 | 
| 3.3.2 规模收益可变时的技术效率(VRS) | 第40-43页 | 
| 3.3.3 规模效率(SE) | 第43-45页 | 
| 3.3.4 规模报酬(RS) | 第45-46页 | 
| 3.4 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 3.4.1 Tobit模型介绍 | 第46-47页 | 
| 3.4.2 指标选取 | 第47-48页 | 
| 3.4.3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第4章 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对策建议 | 第50-55页 | 
| 4.1 提升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50-51页 | 
| 4.1.1 提高东部地区农村银行业的信贷转化率 | 第50-51页 | 
| 4.1.2 加快法律构建进程,改善政策性金融 | 第51页 | 
| 4.2 提升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 4.2.1 提高中部地区农村银行业的信贷转化率 | 第51页 | 
| 4.2.2 准确定位职能,改善政策性金融 | 第51-52页 | 
| 4.2.3 聚焦教育,提升劳动力资本 | 第52-53页 | 
| 4.2.4 提高中部地区技术发展水平 | 第53页 | 
| 4.3 提升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 4.3.1 提高西部地区农村银行业的信贷转化率 | 第53页 | 
| 4.3.2 扩大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规模 | 第53页 | 
| 4.3.3 优化西部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