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三维地形匹配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1.2 异源图像匹配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3 快速场景匹配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2 三维地形/场景匹配与快速匹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1 三维地形匹配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2 异源图像匹配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主要结构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三维地形可视化及地形匹配 | 第25-49页 |
2.1 三维地形DEM数据 | 第25-28页 |
2.1.1 DEM数据定义 | 第25-26页 |
2.1.2 DEM数据来源及数据存储格式 | 第26-28页 |
2.1.3 本文数据格式 | 第28页 |
2.2 DEM地形数据建模 | 第28-32页 |
2.3 DEM三维地形可视化 | 第32-34页 |
2.3.1 三维几何变换 | 第32-33页 |
2.3.2 视景体裁剪 | 第33-34页 |
2.4 地形纹理映射 | 第34-35页 |
2.5 三维地形显示实验结果图 | 第35-37页 |
2.6 地形匹配基本流程 | 第37-42页 |
2.6.1 获取三维地形投影图 | 第37-38页 |
2.6.2 投影图匹配 | 第38-42页 |
2.7 地形匹配实验 | 第42-47页 |
2.7.1 局部地形匹配实验 | 第42-45页 |
2.7.2 全局地形匹配实验 | 第45-4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一种基于直线的匹配方法 | 第49-69页 |
3.1 检测图像线特征 | 第49-51页 |
3.1.1 边缘线段的提取 | 第49-50页 |
3.1.2 利用多阈值策略进行线段分组 | 第50-51页 |
3.2 线段组的相似性度量 | 第51-55页 |
3.2.1 线段的特征向量 | 第52-53页 |
3.2.2 匹配线段的相似性度量 | 第53-54页 |
3.2.3 线段之间最优映射关系 | 第54-55页 |
3.3 利用Codebook算法进行快速匹配 | 第55-56页 |
3.4 高精度变换参数 | 第56-57页 |
3.5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57-67页 |
3.5.1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匹配实验结果 | 第57-60页 |
3.5.2 红外图像与红外图像匹配实验结果 | 第60-63页 |
3.5.3 可见光图像与可见光图像匹配实验结果 | 第63-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一种快速场景匹配方法 | 第69-87页 |
4.1 子区域划分 | 第70-71页 |
4.2 提取各子区域与目标图像特征 | 第71-77页 |
4.2.1 颜色特征 | 第71-73页 |
4.2.2 纹理特征 | 第73-76页 |
4.2.3 形状特征 | 第76-77页 |
4.3 特征相似性 | 第77-78页 |
4.4 变换矩阵求解 | 第78-79页 |
4.5 目标图像定位 | 第79页 |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9-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87-103页 |
5.1 三维地形匹配与配准处理软件的系统设计 | 第87-96页 |
5.1.1 软件主界面 | 第88-89页 |
5.1.2 软件菜单栏 | 第89-90页 |
5.1.3 软件主要功能菜单 | 第90-96页 |
5.2 异源/快速匹配与配准处理软件 | 第96-102页 |
5.2.1 软件主界面 | 第96-97页 |
5.2.2 软件菜单栏 | 第97-98页 |
5.2.3 软件的主要功能菜单 | 第98-10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3-10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