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浅埋暗挖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和围岩稳定性相关理论 | 第23-41页 |
2.1 浅埋暗挖法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1.1 浅埋暗挖法简介 | 第23页 |
2.1.2 地铁隧道的施工方法及其特点 | 第23-25页 |
2.2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公式 | 第25-30页 |
2.2.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方法 | 第25-27页 |
2.2.2 普氏理论公式 | 第27-28页 |
2.2.3 太沙基模型 | 第28-30页 |
2.3 隧道围岩理论 | 第30-34页 |
2.3.1 隧道围岩的变形 | 第30-31页 |
2.3.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31页 |
2.3.3 隧道围岩破坏的类型 | 第31-32页 |
2.3.4 浅埋隧道变形规律 | 第32-34页 |
2.4 隧道衬砌结构力学特征 | 第34-36页 |
2.5 CRD法开挖方式和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方式对比分析 | 第36-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浅埋暗挖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 第41-60页 |
3.1 MIDAS/GTS NX软件介绍 | 第41-43页 |
3.1.1 MIDAS/GTS主要功能特点 | 第41页 |
3.1.2 MIDAS/GTS主要组成部分 | 第41-42页 |
3.1.3 MIDAS/GTS建模求解过程及关键问题 | 第42-43页 |
3.2 选取本构模型 | 第43-46页 |
3.2.1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第44-45页 |
3.2.2 线弹性模型 | 第45-46页 |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6-48页 |
3.3.1 MIDAS/GTS基本假定 | 第46页 |
3.3.2 土体材料及支护材料的选取 | 第46-47页 |
3.3.3 模型边界条件及荷载 | 第47页 |
3.3.4 施工工况模拟 | 第47页 |
3.3.5 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3.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3.4.1 围岩特征 | 第49-52页 |
3.4.2 初期支护的受力特征 | 第52-54页 |
3.5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58页 |
3.5.1 地表沉降、拱顶、拱腰位移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56页 |
3.5.2 隧道不同部位开挖时地表沉降分析 | 第56-57页 |
3.5.3 隧道变形随施工步变化分析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60-83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60-64页 |
4.1.1 工程简介 | 第60-61页 |
4.1.2 地形地貌 | 第61-62页 |
4.1.3 工程地质 | 第62页 |
4.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62-63页 |
4.1.5 周边环境 | 第63-64页 |
4.2 隧道施工方案 | 第64-67页 |
4.2.1 施工方法 | 第64-65页 |
4.2.2 隧道施工 | 第65-67页 |
4.3 工程监测方案设计 | 第67-71页 |
4.3.1 监测目的 | 第67-68页 |
4.3.2 监测布置和监测内容 | 第68-70页 |
4.3.3 监测项目实施阶段 | 第70-71页 |
4.4 监测预警分析 | 第71-73页 |
4.4.1 整改处理措施 | 第71-72页 |
4.4.2 预警处理结果 | 第72-73页 |
4.5 实际监测结果的分析 | 第73-76页 |
4.5.1 地表沉降位移规律分析 | 第73-74页 |
4.5.2 隧道拱顶沉降位移规律分析 | 第74-75页 |
4.5.3 隧道净空收敛分析 | 第75-76页 |
4.6 数值模拟和实际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6-81页 |
4.6.1 地表沉降的数值模拟与实际监测沉降的对比分析 | 第76-77页 |
4.6.2 拱顶沉降的数值模拟与实际监测沉降的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4.6.3 净空收敛的数值分析与实际监测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4.6.4 拱底位移的数值分析与实际监测对比分析 | 第79-80页 |
4.6.5 数值模拟与实际监测差值分析 | 第80-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结论 | 第83页 |
5.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