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画意造园的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和研究水平 | 第10-13页 |
一、晚明画意造园的基本背景 | 第13-25页 |
(一) 历代园林观念演变 | 第13-18页 |
1、秦汉时期:聚土为山,完全自然 | 第13页 |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土石堆山,面面俱到 | 第13-14页 |
3、隋唐时期:提出园林美学 | 第14-16页 |
4、宋元时期:讲究“人力”藻饰 | 第16-18页 |
(二) 明代园林观念新变 | 第18-20页 |
(三) 名园繁多 | 第20-22页 |
(四) 造园艺术家涌现 | 第22-24页 |
(五) 造园理论专著新创 | 第24-25页 |
二、晚明画意造园理论的确立与实践 | 第25-34页 |
(一) 确立:从“画意旨趣”到“画意原则” | 第25-28页 |
1、董其昌“寓画于园”理论的提出 | 第25-26页 |
2、晚明“画意原则”的确立 | 第26-28页 |
(二) 实践:从“妙造自然”到“画家笔意” | 第28-34页 |
1、造园家多为画家 | 第28-30页 |
2、园林造景:重视以“虚”代替“实” | 第30-32页 |
3、造园技法:从“画理”转变为“直觉” | 第32-34页 |
三、晚明画意造园家的师法与风格 | 第34-49页 |
(一) 张南阳之叠山 | 第34-36页 |
1、画家三昧法 | 第34-35页 |
2、画意如周昉、程修巳一脉 | 第35-36页 |
(二) 周丹泉之垒石 | 第36-39页 |
1、山水横披画法 | 第36-38页 |
2、玲珑峭削的风格 | 第38-39页 |
(三) 计成之园林 | 第39-43页 |
1、荆关笔意 | 第39-40页 |
2、小李、大痴图画 | 第40-43页 |
(四) 张南垣之假山 | 第43-46页 |
1、黄王倪吴笔意 | 第43-44页 |
2、董其昌的画意 | 第44-46页 |
(五) 其他 | 第46-49页 |
四、晚明画意造园理论的价值与影响 | 第49-56页 |
(一) 造园风格多样化 | 第49-50页 |
(二) 园林欣赏方式重视感官体验 | 第50-51页 |
(三) 晚明画意造园理论的弊病与不足 | 第51-53页 |
(四) 晚明画意造园理论与西方画意景观传统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中文文献 | 第57-59页 |
外国(翻译)文献 | 第59-60页 |
附录 晚明主要园林的画意特色归类 | 第60-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