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水泥固化剂的缺点 | 第11-13页 |
1.1.2 碳化固化方法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碳化固化技术的研究及发展 | 第14-22页 |
1.2.1 氧化镁简介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 存在问题分析 | 第22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方案 | 第25-41页 |
2.1 碳化固化影响因素分析及试验方案确定 | 第25-29页 |
2.1.1 氧化镁活性和掺量影响 | 第25-26页 |
2.1.2 土体初始密度影响 | 第26-27页 |
2.1.3 含水量影响 | 第27-28页 |
2.1.4 碳化时间影响 | 第28-29页 |
2.1.5 试验方案确定 | 第29页 |
2.2 试验材料基本性质 | 第29-31页 |
2.2.1 试验土样 | 第29-31页 |
2.2.2 氧化镁 | 第31页 |
2.3 试样制备与碳化方法 | 第31-33页 |
2.3.1 试样制备 | 第31-33页 |
2.3.2 试样碳化养护 | 第33页 |
2.4 试验测试内容 | 第33-41页 |
2.4.1 试样的尺寸和质量变化 | 第33页 |
2.4.2 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UCS)、含水量、pH和颗分 | 第33-35页 |
2.4.3 X射线衍射试验 | 第35-36页 |
2.4.4 常规扫描电镜试验 | 第36-37页 |
2.4.5 压汞试验 | 第37-38页 |
2.4.6 热重分析试验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不同影响因素下MgO碳化土微观机理分析 | 第41-75页 |
3.1 碳化固化土的物理加固机理 | 第41-53页 |
3.1.1 含水量变化 | 第41-44页 |
3.1.2 干密度变化 | 第44-48页 |
3.1.3 颗粒粒径分布变化 | 第48-53页 |
3.2 碳化固化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 | 第53-66页 |
3.2.1 pH值变化 | 第53-57页 |
3.2.2 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变化 | 第57-64页 |
3.2.3 基于XRD试验的固化土强度解释 | 第64-65页 |
3.2.4 碳化反应化学机理总结 | 第65-66页 |
3.3 碳化固化土孔隙分布分析 | 第66-72页 |
3.3.1 初始密度影响 | 第66-68页 |
3.3.2 初始含水量影响 | 第68-70页 |
3.3.3 碳化时间影响 | 第70-71页 |
3.3.4 基于MIP试验的固化土强度解释 | 第71-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四章 碳化固化反应微观结构模型分析 | 第75-93页 |
4.1 碳化固化土微观结构特征 | 第75-88页 |
4.1.1 初始密度影响 | 第75-77页 |
4.1.2 初始含水量影响 | 第77-81页 |
4.1.3 碳化时间影响 | 第81-88页 |
4.2 碳化固化反应微观结构模型 | 第88-90页 |
4.2.1 粉土碳化反应模型 | 第88-89页 |
4.2.2 粉质黏土碳化反应模型 | 第89-9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五章 整体碳化工艺模型试验初步研究 | 第93-105页 |
5.1 试验模型及方案 | 第93-95页 |
5.1.1 试验模型介绍 | 第93-94页 |
5.1.2 试验方案及步骤 | 第94-95页 |
5.2 碳化土强度和碳化度 | 第95-103页 |
5.2.1 强度测试方法 | 第95-98页 |
5.2.2 强度结果分析 | 第98-102页 |
5.2.3 碳化度 | 第102-10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本文不足与展望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