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 | 第14-18页 |
1.1.1 水体中DOM的分布与来源 | 第14-15页 |
1.1.2 水体中DOM的污染与危害 | 第15页 |
1.1.3 国内外DOM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 水体中的Fe(Ⅲ) | 第18页 |
1.2.1 水体中 Fe(Ⅲ)的分布与来源 | 第18页 |
1.2.2 Fe(Ⅲ)与DOM组分的络合 | 第18页 |
1.3 低浓度DOM的树脂分离富集技术 | 第18-22页 |
1.3.1 树脂富集分离原理 | 第18-20页 |
1.3.2 XAD树脂分离富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3 树脂连用技术 | 第21-22页 |
1.4 中红外光谱表征 | 第22-25页 |
1.4.1 中红外光谱原理 | 第22-23页 |
1.4.2 中红外光谱的研究与进展 | 第23-25页 |
1.5 紫外-三维荧光光谱表征 | 第25-29页 |
1.5.1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法原理 | 第25-26页 |
1.5.2 紫外光光谱原理 | 第26页 |
1.5.3 荧光光谱分析法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 第26-28页 |
1.5.4 紫外光光谱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 第28-29页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城市污水厂尾水和纳污河流中DOM的荧光光谱表征 | 第30-41页 |
2.1 概述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2.1 样品来源与处理 | 第30页 |
2.2.2 实验设备与参数 | 第30-31页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1-33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3-40页 |
2.3.1 常规化学指标分析 | 第33页 |
2.3.2 主成分分析(Domflour) | 第33-38页 |
2.3.3 平行因子法(PARAFAC)解析DOM中不同的组分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城市污水厂尾水和纳污河流中DOM的树脂富集和分离 | 第41-51页 |
3.1 概述 | 第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3.2.1 样品来源与处理 | 第41-42页 |
3.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3.3.1 憎水性、亲水性物质的荧光图谱分析 | 第44-45页 |
3.3.2 利用Domflour、PARAFAC提取树脂分离后各物质的主成分 | 第45-46页 |
3.3.3 主成分得分值及投影分析比较分离后五种物质和原水样的组成 | 第46-48页 |
3.3.4 分离物质TOC检测与中红外光谱进一步分析水样DOM的组成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三维荧光与紫外光谱联合表征样品中猝灭剂Fe(Ⅲ)的赋存状态 | 第51-62页 |
4.1 概述 | 第51页 |
4.2 胡敏酸和富里酸物质的三维荧光-紫外光谱表征 | 第51-53页 |
4.2.1 样品来源与处理 | 第51-52页 |
4.2.2 实验设备与参数 | 第52页 |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2-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4.3.1 Fe(Ⅲ)作用下-腐殖质的紫外光谱扫描 | 第53页 |
4.3.2 Fe(Ⅲ)作用下-腐殖质物质的荧光猝灭现象 | 第53-56页 |
4.3.3 三维荧光与紫外光谱联合表征拟合公式的建立与非线性拟合 | 第56-57页 |
4.3.4 联合表征的拟合公式对实际样品的预测 | 第57-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