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南民间道教闾山教“四教合一”之宗教特色研究--以法器法印为中心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页 |
二、相关学术回顾与法器法印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一) 广西道教研究 | 第10页 |
(二) 闾山教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法器法印研究动态与不足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创新及难点 | 第12-13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创新和难点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及工作安排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 工作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闾山教之由来与入桂 | 第14-21页 |
一、产生之时间与空间 | 第14-18页 |
(一) 基于闽越巫文化,于唐宋年间形成 | 第14-18页 |
(二) 分布于闽、浙、赣、粤、台等地区 | 第18页 |
二、闾山教入桂时间、大体路径和传承分布 | 第18-21页 |
(一) 入桂时间 | 第18-19页 |
(二) 大体路径 | 第19页 |
(三) 传承分布 | 第19-21页 |
第3章 闾山教之法器及其解读 | 第21-31页 |
一、铃刀 | 第21-22页 |
二、龙角 | 第22-24页 |
三、麻蛇鞭 | 第24-25页 |
四、七星剑 | 第25-26页 |
五、珓 | 第26-27页 |
六、五雷令牌 | 第27-28页 |
七、法杖 | 第28-29页 |
八、水 | 第29-31页 |
第4章 法器在闾山教仪式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一、变身-奏告/驱邪仪式 | 第31页 |
二、进场仪式 | 第31页 |
三、结界仪式 | 第31-33页 |
第5章 闾山教之法印及其解读 | 第33-46页 |
一、我国古代道教法印之由来 | 第33-34页 |
二、闾山教法印是其道坛最重要法器 | 第34-46页 |
(一) 法印文字图式的内涵与象征 | 第34-40页 |
(二) 法印与闾山教传度进职、加补加总之关系 | 第40-46页 |
第6章 法印在闾山教仪式中的应用 | 第46-50页 |
一、文疏用印 | 第46-48页 |
(一) 请神疏用印 | 第46-47页 |
(二) 吉祥疏用印 | 第47-48页 |
(三) 超度疏用印 | 第48页 |
二、法事中用印 | 第48-49页 |
三、信众请印 | 第49页 |
四、法印开光 | 第49-50页 |
第7章 从法器与法印看闾山教之宗教特色 | 第50-53页 |
一、巫、道、儒、释四教融合的内容体系 | 第50-51页 |
二、桂东南闾山教四教合一宗教特色之形成原因 | 第51-53页 |
第8章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