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农业风险 | 第9-10页 |
1.2.2 农业保险制度 | 第10页 |
1.2.3 农业保险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1.2.4 农业保险发展趋势、办法及保险需求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吉林省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 第15-21页 |
2.1 吉林省农业保险现状 | 第15-18页 |
2.1.1 吉林省自然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 第15页 |
2.1.2 吉林省农业保险演进回顾 | 第15-16页 |
2.1.3 吉林省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情况 | 第16-17页 |
2.1.4 吉林省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 第17-18页 |
2.2 吉林省农业保险业务拓展措施与方法 | 第18-21页 |
2.2.1 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情况 | 第18页 |
2.2.2 与高校合作办学培训专业人才 | 第18-19页 |
2.2.3 高科技勘察 | 第19页 |
2.2.4 构建保费补贴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19-21页 |
3 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1-28页 |
3.1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 第21-22页 |
3.1.1 农业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 | 第21页 |
3.1.2 农业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 第21-22页 |
3.2 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 第22-23页 |
3.3 财政补贴政策尚未全面落实 | 第23-24页 |
3.3.1 基层政府的财税政策有待完善 | 第23页 |
3.3.2 缺少立法配套政策和可操作性的执行细则 | 第23-24页 |
3.4 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 | 第24-25页 |
3.4.1 农业巨灾保险具有正外部性 | 第24页 |
3.4.2 农业巨灾风险可保性不足、承保能力薄弱 | 第24-25页 |
3.5 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存在缺陷 | 第25-26页 |
3.5.1 宣传效果受多因素制约 | 第25页 |
3.5.2 中介机构受到高压监管 | 第25页 |
3.5.3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 第25-26页 |
3.6 保障水平和风险补偿能力有待提高 | 第26-28页 |
4 促进吉林省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28-36页 |
4.1 运用新方法缓解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 | 第28-29页 |
4.1.1 利用高科技设备展开理赔勘察 | 第28页 |
4.1.2 加强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工作 | 第28-29页 |
4.1.3 研发创新型指数保险产品 | 第29页 |
4.1.4 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基础数据库 | 第29页 |
4.2 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 | 第29-30页 |
4.2.1 拓展“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 | 第29-30页 |
4.2.2 探索“互联网+”农村金融保险发展新模式 | 第30页 |
4.3 完善农业保险相关的财政政策及法律法规 | 第30-32页 |
4.3.1 继续提高中央财政补贴比例 | 第30-31页 |
4.3.2 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 | 第31页 |
4.3.3 完善巨灾风险配套的法律法规 | 第31-32页 |
4.4 建立健全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 | 第32-33页 |
4.4.1 从时间上纵向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 第32页 |
4.4.2 横向拓宽农业巨灾保险的责任范围 | 第32页 |
4.4.3 完善再保险、风险分担等机制 | 第32-33页 |
4.5 完善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 第33-34页 |
4.5.1 提高农险标的物的成本保障比率 | 第33页 |
4.5.2 传统中介机构向互联网化转型 | 第33-34页 |
4.5.3 加强农业保险重要环节的管控 | 第34页 |
4.6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 第34-36页 |
4.6.1 完善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 第34页 |
4.6.2 加大宣传力度和完善客户回访制度 | 第34-35页 |
4.6.3 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3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