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大学生情绪调节倾向的调节效应及影响因素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22页
    1 情绪调节倾向的概念和内涵第13-14页
    2 情绪调节倾向与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结果的关系第14-16页
        2.1 情绪调节倾向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第14页
        2.2 情绪调节倾向与情绪调节结果的关系第14-16页
    3 情绪调节倾向与情绪调节目标的关系第16-18页
        3.1 情绪调节的主要调节目标第16-17页
        3.2 情绪调节目标对情绪调节倾向的影响第17-18页
    4 情绪调节相关的脑机制研究第18-20页
        4.1 与情绪调节有关的脑区研究第18-19页
        4.2 与情绪调节的ERP研究第19-20页
    5 总结第20-22页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第22-29页
    1 问题提出第22-24页
    2 研究构想第24-27页
        2.1 研究目标第24页
        2.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2.3 研究假设第25-26页
        2.4 研究框架第26页
        2.5 研究方法第26-27页
    3 研究意义第27-29页
        3.1 理论意义第27-28页
        3.2 实践意义第28页
        3.3 预期创新第28-29页
第三部分 情绪调节倾向实验范式的设计及有效性检验第29-37页
    研究1 情绪调节倾向实验范式的设计及有效性检验第30-37页
        1 引言第30页
        2 情绪调节倾向实验范式设计第30-32页
            2.1 实验材料的选择与评定第30-31页
            2.2 “情绪-表达/压抑”内隐联结范式第31-32页
        3 情绪调节倾向实验范式的有效性检验第32-35页
            3.1 方法第32-33页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第33页
            3.3 结果第33-35页
        4 讨论第35-36页
        5 结论第36-37页
第四部分 情绪调节倾向的后效及其内在的脑神经机制第37-65页
    研究2a 情绪调节倾向对情绪压抑及情绪控制效果关系的调节作用第39-43页
        1 引言第39页
        2 方法第39-41页
            2.1 研究对象第39-40页
            2.2 研究工具第40页
            2.3 研究程序第40-41页
        3 结果第41-42页
            3.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第41页
            3.2 情绪控制倾向的调节作用第41-42页
        4 讨论第42页
        5 结论第42-43页
    研究2b 情绪调节倾向对情绪压抑和幸福感关系的调节作用第43-47页
        1 引言第43页
        2 方法第43-44页
            2.1 研究对象第43页
            2.2 研究工具第43-44页
            2.3 研究程序第44页
        3 结果第44-45页
            3.1 描述性统计及变量间相关的结果第44-45页
            3.2 情绪控制倾向对情绪压抑和幸福感关系的调节作用第45页
        4 讨论第45-46页
        5 结论第46-47页
    研究3 不同情绪调节倾向个体在情绪压抑策略执行时的认知损耗差异第47-57页
        1 引言第47-48页
        2 方法第48-51页
            2.1 研究对象第48-49页
            2.2 研究工具第49-50页
            2.3 研究程序第50页
            2.4 ERPs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第50-51页
        3 结果第51-55页
            3.1 操作性检验和心境第51-53页
            3.2 Stroop任务正确率和反应时第53-54页
            3.3 ERN第54-55页
        4 讨论第55-56页
        5 结论第56-57页
    研究4 不同情绪调节倾向个体对“情绪表达/压抑”观念加工的脑电差异第57-65页
        1 引言第57-58页
        2 方法第58-60页
            2.1 研究对象第58页
            2.2 研究工具第58-59页
            2.3 研究程序第59-60页
            2.4 ERPs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第60页
        3 结果第60-63页
            3.1 操作性检验第60页
            3.2 N400第60-62页
            3.3 行为结果第62-63页
        4 讨论第63-64页
        5 结论第64-65页
第五部分 情绪调节倾向的前因及其内在的脑神经机制第65-84页
    研究5a 情绪调节目标对外显测量的情绪调节倾向的影响第67-71页
        1 引言第67页
        2 方法第67-68页
            2.1 研究对象第67页
            2.2 研究工具第67-68页
            2.3 研究程序第68页
        3 结果第68-69页
            3.1 描述性统计第68页
            3.2 情绪调节目标对外显情绪调节倾向的影响第68-69页
        4 讨论第69-70页
        5 结论第70-71页
    研究5b 情绪调节目标对内隐测量的情绪调节倾向的影响第71-77页
        1 引言第71页
        2 方法第71-72页
            2.1 研究对象第71页
            2.2 研究工具第71页
            2.3 研究程序第71-72页
        3 结果第72-75页
            3.1 描述性统计结果第72-73页
            3.2 情绪调节目标对内隐情绪调节倾向的影响第73-74页
            3.3 实验任务完成后的自我、他人情绪控制倾向第74-75页
        4 讨论第75-76页
        5 结论第76-77页
    研究6 不同情绪调节目标下个体对“情绪表达/压抑”观念进行加工的脑电差异第77-84页
        1 引言第77页
        2 方法第77-79页
            2.1 研究对象第77-78页
            2.2 研究工具第78页
            2.3 研究程序第78-79页
            2.4 ERPs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第79页
        3 结果第79-82页
            3.1 操作性检验第79页
            3.2 N400第79-82页
            3.3 反应时第82页
        4 讨论第82页
        5 结论第82-84页
第六部分 总结与展望第84-94页
    1 总讨论第84-91页
        1.1 情绪调节倾向内隐实验范式的设计和有效性验证第85-86页
        1.2 情绪调节倾向的后效及其内在的脑神经机制第86-88页
        1.3 情绪调节倾向的前因及其内在的脑神经机制第88-90页
        1.4 总结第90-91页
    2 总结论第91-92页
    3 主要贡献第92-93页
    4 研究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10页
附录第110-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