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ABA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1 ABA的发现 | 第15页 |
1.2.2 ABA的功能 | 第15页 |
1.3 ABA受体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1 ABA受体信号感知 | 第16页 |
1.3.2 ABA受体的功能 | 第16-17页 |
1.4 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ABA受体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8-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 序列获取 | 第18-20页 |
2.1.2 序列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0-27页 |
2.2.1 不同PYL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基本信息 | 第20-21页 |
2.2.2 不同PYL基因分子进化树的构建 | 第21-23页 |
2.2.3 不同PYL相应氨基酸组成结构及理化特性分析 | 第23页 |
2.2.4 不同PYL蛋白结构功能域的预测和分析 | 第23页 |
2.2.5 不同PYL蛋白基因二级与三级结构的预测和分析 | 第23-27页 |
2.3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逆境胁迫下ABA受体基因表达 | 第29-39页 |
3.1 材料 | 第29页 |
3.1.1 种子 | 第2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3.2 方法 | 第29-31页 |
3.2.1 幼苗的培养 | 第29页 |
3.2.2 组织总RNA的提取(Trizol法) | 第29页 |
3.2.3 试验中用到的引物 | 第29-30页 |
3.2.4 反转录与Real-time PCR | 第30-31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1-37页 |
3.3.1 蒺藜苜蓿ABA受体基因表达分析 | 第31-34页 |
3.3.2 紫花苜蓿ABA受体基因表达分析 | 第34-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外源ABA处理对紫花苜蓿逆境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39-45页 |
4.1 材料 | 第39页 |
4.1.1 种子 | 第39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4.2 方法 | 第39-40页 |
4.2.1 幼苗的培养 | 第39页 |
4.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9页 |
4.2.3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39页 |
4.2.4 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39页 |
4.2.5 试验中用到的引物 | 第39-40页 |
4.2.6 反转录与Real-time PCR测定 | 第40页 |
4.2.7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4.3.1 外源ABA处理下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40页 |
4.3.2 外源ABA处理下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4.3.3 外源ABA处理下紫花苜蓿ABA受体基因表达分析 | 第41-42页 |
4.3.4 外源ABA处理下ORE1等逆境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42-44页 |
4.4 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