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歧路灯》概述 | 第9-11页 |
| 1.1.1 《歧路灯》的作者、版本 | 第9-10页 |
| 1.1.2 《歧路灯》语料价值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 隐语的界定及发展 | 第11-14页 |
| 1.3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4-16页 |
| 2 《歧路灯》隐语概貌 | 第16-36页 |
| 2.1 《歧路灯》隐语形式及结构分类 | 第16-23页 |
| 2.1.1 词汇式隐语 | 第16-20页 |
| 2.1.2 语句式隐语 | 第20-23页 |
| 2.2 《歧路灯》隐语应用领域分类及其社会功能 | 第23-36页 |
| 2.2.1 《歧路灯》隐语应用领域分类 | 第23-33页 |
| 2.2.2 《歧路灯》隐语的社会功能 | 第33-36页 |
| 3 《歧路灯》隐语构造法分析 | 第36-45页 |
| 3.1 语音构造法 | 第36-38页 |
| 3.2 文字构造法 | 第38页 |
| 3.3 修辞构造法 | 第38-45页 |
| 3.3.1 比喻式 | 第38-39页 |
| 3.3.2 借代式 | 第39-40页 |
| 3.3.3 摹绘式 | 第40-41页 |
| 3.3.4 藏词式 | 第41页 |
| 3.3.5 引用式 | 第41-42页 |
| 3.3.6 婉曲式 | 第42-43页 |
| 3.3.7 综合式 | 第43-45页 |
| 4 《歧路灯》隐语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第45-52页 |
| 4.1 《歧路灯》隐语的特点 | 第45-46页 |
| 4.2 《歧路灯》隐语的文化内涵 | 第46-52页 |
| 4.2.1 《歧路灯》隐语蕴含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 | 第47-49页 |
| 4.2.2 《歧路灯》隐语蕴含的图腾崇拜和禁忌文化 | 第49-52页 |
| 5 《歧路灯》隐语语料的辞书编纂价值 | 第52-57页 |
| 5.1 词条增补 | 第52-54页 |
| 5.2 释义补充 | 第54-55页 |
| 5.3 释义纠正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歧路灯》隐语词汇统计表 | 第61-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