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概述 | 第20-28页 |
2.1 耕地生态补偿概念和内涵 | 第20-22页 |
2.1.1 生态补偿概念 | 第20-21页 |
2.1.2 耕地生态补偿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 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及其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2 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3 构建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4-27页 |
2.3.1 构建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2.3.2 构建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3.1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28-31页 |
3.1.1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 | 第28-30页 |
3.1.2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的政策现状 | 第30-31页 |
3.2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1 耕地生态补偿的法律规范不健全 | 第31-32页 |
3.2.2 耕地生态补偿的基本要素不清晰 | 第32页 |
3.2.3 耕地生态补偿的法律程序不系统 | 第32页 |
3.2.4 耕地生态补偿的责任规定不完善 | 第32-33页 |
3.2.5 耕地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域外耕地生态补偿的经验借鉴 | 第34-39页 |
4.1 域外耕地生态补偿的实践 | 第34-36页 |
4.1.1 美国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 | 第34-35页 |
4.1.2 欧盟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 | 第35-36页 |
4.1.3 日本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 | 第36页 |
4.2 域外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借鉴 | 第36-38页 |
4.2.1 健全的耕地生态补偿法律规范 | 第36-37页 |
4.2.2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37页 |
4.2.3 完善的耕地生态补偿法律程序 | 第37-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构建 | 第39-48页 |
5.1 明确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原则 | 第39-41页 |
5.1.1 损害者或受益者付费原则 | 第39-40页 |
5.1.2 公平性原则 | 第40页 |
5.1.3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0-41页 |
5.2 加快专项立法进程,完善法律规范 | 第41-42页 |
5.3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具体进路 | 第42-46页 |
5.3.1 明确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要素 | 第42-44页 |
5.3.2 严格规范耕地生态补偿的法律程序 | 第44-45页 |
5.3.3 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责任规定 | 第45-46页 |
5.3.4 完善耕地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 | 第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1、结论 | 第48页 |
2、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