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3-17页 |
一、蒋孝研究史概貌 | 第13-15页 |
二、蒋孝生平研究与曲谱研究 | 第15-16页 |
三、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展开讨论 | 第17页 |
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 第17-18页 |
三、强调不同材料间的互相印证 | 第18页 |
四、研究从细节入手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蒋孝的生平与中晚明社会文化对他的影响 | 第20-46页 |
第一节 蒋孝生平考略 | 第20-29页 |
第二节 中晚明社会文化氛围下的蒋孝 | 第29-46页 |
一、明初崇元之风与明中后期社会生活的巨变 | 第29-32页 |
二、明人的改编风气与蒋孝私家刻书 | 第32-38页 |
三、明人复古思潮中的蒋孝诗歌创作与诗学主张 | 第38-46页 |
第二章 蒋孝曲学著作考述 | 第46-60页 |
第一节 蒋孝与《新编南九宫词》 | 第46-50页 |
第二节《旧编南九宫谱》与《新编南九宫词》的版本以及庋藏情况 | 第50-55页 |
一、《旧编南九宫谱》与《新编南九宫词》的版本情况 | 第50-52页 |
二、《旧编南九宫谱》与《新编南九宫词》的庋藏情况 | 第52-55页 |
第三节 《旧编南九宫谱》与《新编南九宫词》的命名与历史定位 | 第55-60页 |
一、《旧编南九宫谱》与《新编南九宫词》的命名 | 第55-56页 |
二、《旧编南九宫谱》与《新编南九宫词》的历史定位 | 第56-60页 |
第三章 《旧编南九宫谱》与《新编南九宫词》的编纂特色 | 第60-91页 |
第一节 《旧编南九宫谱》与《新编南九宫词》的曲文来源 | 第60-68页 |
一、《旧编南九宫谱》的曲文来源 | 第60-61页 |
二、《新编南九宫词》的曲文来源 | 第61-68页 |
第二节 从【绛都春】“团团皎皎”套看《旧编》《新编》的编纂方式 | 第68-77页 |
第三节 蒋孝在编纂中所体现的曲学思想 | 第77-91页 |
一、集曲著录方式的创新 | 第77-80页 |
二、小注中所体现的曲学思想 | 第80-89页 |
三、《南小令宫调谱序》中的曲学思想 | 第89-91页 |
第四章 蒋孝及其曲谱在曲学史上的意义与影响 | 第91-141页 |
第一节 《南九宫谱》《十三调谱》的成书时代 | 第91-96页 |
一、两谱分别成于明初与元初 | 第91-93页 |
二、《十三调谱》《南九宫谱》与《南词叙录》所述宫调观念辨析 | 第93-96页 |
第二节 从《十三调谱》看南曲宫调的发展与演变 | 第96-117页 |
一、燕乐调名数量的递减 | 第96-101页 |
二、从《十三调谱》中“互用”、“出入”、“亦在”等标注看宫调的嬗变 | 第101-112页 |
三、【高平调】之下曲牌用作【赚】 | 第112-117页 |
第三节“六摄十一则”释义 | 第117-139页 |
一、“六摄十一则”研究史概述 | 第117-120页 |
二、【傍拍】释义 | 第120-129页 |
三、【道和】释义 | 第129-138页 |
四、“六摄十一则”的功用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蒋孝及其曲谱在曲学史上的意义 | 第139-141页 |
结语 | 第141-143页 |
图例、图表、谱例索引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