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商业经济管理法令论文

论银行业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界分和融合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4-33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4-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选题意义第15-18页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8-28页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18-24页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24-28页
    1.3 研究方法第28-30页
        1.3.1 规范分析法第28页
        1.3.2 历史分析法第28-29页
        1.3.3 比较分析法第29页
        1.3.4 法经济学分析法第29-30页
    1.4 论文结构安排第30-31页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31-33页
第2章 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基本关系第33-42页
    2.1 规制政策和竞争法律的含义第33-39页
        2.1.1 经济法学意义上的规制政策第33-37页
        2.1.2 经济法学意义上的竞争、竞争政策与竞争法第37-39页
    2.2 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交叉关系第39-42页
第3章 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界分第42-50页
    3.1 干预的目标与任务第42-44页
    3.2 干预的工具与方法第44-46页
    3.3 干预的时间与频率第46页
    3.4 干预所需的知识和信息第46-48页
    3.5 干预机构的独立性第48-50页
第4章 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融合第50-64页
    4.1 矫正市场失灵与规制失灵第50-52页
    4.2 实现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第52-54页
    4.3 干预行为法治化的要求第54-55页
    4.4 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互补第55-57页
    4.5 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融合第57-61页
        4.5.1 竞争性的规制政策第58-60页
        4.5.2 竞争政策的规制化第60-61页
    4.6 小结:基于经济法的变化性、模糊性和经济中立的视角第61-64页
第5章 银行业规制与竞争的界分和融合应考虑的因素第64-120页
    5.1 银行业适用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特殊性分析第65-77页
    5.2 银行业规制与竞争的界分和融合应考虑的政治因素第77-81页
        5.2.1 作为“有限理性人”的政府第77-78页
        5.2.2 政府的角色转变第78-81页
    5.3 银行业规制与竞争的界分和融合应考虑的经济因素第81-95页
        5.3.1 一国经济与银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第81-83页
        5.3.2 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的价值抉择第83-84页
        5.3.3 金融抑制与金融发展的理念深化第84-86页
        5.3.4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优先次序第86-89页
        5.3.5 经济学的发展和经济学家的作用第89-95页
    5.4 银行业规制与竞争的界分和融合应考虑的法律因素第95-120页
        5.4.1 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和经济法生成的路径第95-99页
        5.4.2 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竞争法是否为经济法的“龙头法”?第99-102页
        5.4.3 立法层面:规制政策、竞争法律与“规制国家”第102-107页
        5.4.4 执法层面: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执行第107-111页
        5.4.5 司法层面:不同国家法院的作用第111-115页
        5.4.6 竞争法律本身的局限性第115-117页
        5.4.7 规制和竞争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第117-120页
第6章 美国银行业适用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历史考察第120-160页
    6.1 选择美国作为典型代表的原因第120-121页
    6.2 规制与竞争的完全界分时期:20 世纪30年代前第121-130页
        6.2.1 自由银行的发展及衰亡第121-122页
        6.2.2 银行业规制的萌芽第122-124页
        6.2.3 双轨银行体制的建立第124-126页
        6.2.4 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第126-128页
        6.2.5 竞争法律的出现和发展第128-130页
    6.3 竞争法开始介入银行规制领域时期:20 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第130-140页
        6.3.1 大萧条下的银行业危机以及美联储的无所作为第130-132页
        6.3.2 强化银行规制立法:20 世纪30年代第132-134页
        6.3.3 建立和强化银行规制机构的权力第134-135页
        6.3.4 银行规制立法的完善与发展:20 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第135-137页
        6.3.5 银行业反垄断:竞争法开始适用于银行业第137-140页
    6.4 规制与竞争的互有交集时期:20 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第140-149页
        6.4.1 金融创新、技术进步与放松银行规制第140-142页
        6.4.2 放松规制下的银行立法第142-144页
        6.4.3 放松规制下的竞争法律发展第144-149页
    6.5 规制与竞争的融合互动时期:20 世纪90年代以来第149-160页
        6.5.1 经济繁荣、混业经营与银行放松规制和再规制第150-151页
        6.5.2 放松规制与再规制背景下的银行立法第151-155页
        6.5.3 放松规制与再规制下的竞争法律发展第155-160页
第7章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银行救助中的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第160-186页
    7.1 美国救助“大而不倒”银行的实践与立法变革第160-171页
        7.1.1 银行救助与“大而不倒”问题第160-165页
        7.1.2 强化规制立法:《华尔街金融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及其评价第165-169页
        7.1.3 银行反垄断目标转向:强调金融稳定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第169-171页
    7.2 欧盟应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实践第171-178页
        7.2.1 国家援助第172-173页
        7.2.2 欧洲稳定机制第173-176页
        7.2.3 竞争法的执行第176-178页
    7.3 国际组织对危机中银行救助的观点第178-186页
        7.3.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观点第178-182页
        7.3.2 世界银行的观点第182-183页
        7.3.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第183-186页
第8章 我国银行业适用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路径选择第186-206页
    8.1 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分析第186-187页
    8.2 我国银行业规制与竞争的“本土特色”第187-191页
        8.2.1 我国银行业规制的“路径依赖”与“父爱主义第187-190页
        8.2.2 我国银行业竞争问题规定的“暧昧不清”与“执法冲突”第190-191页
    8.3 我国银行业规制政策的制定原则第191-197页
        8.3.1 银行业规制政策制定:系统性风险、竞争因素和成本收益分析第192-195页
        8.3.2 银行业规制政策制定的“程序正义”要求第195-197页
    8.4 我国银行业反垄断法的适用原则第197-201页
        8.4.1 现实选择:反垄断法的一般适用与规制政策的补充适用相结合第197-200页
        8.4.2 渐进路径:竞争法律的基础性和阶段性第200-201页
    8.5 加强竞争倡导和竞争文化建设第201-203页
    8.6 加强竞争主管机构和银行规制机构的分工合作第203-206页
结束语第206-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40页
致谢第240-2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242-243页

论文共2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证券交易所惩戒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