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土地法论文

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7-45页
    1.1 选题的目的第17-20页
    1.2 研究的价值第20-22页
        1.2.1 理论价值第21页
        1.2.2 应用价值第21-22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2-37页
        1.3.1 国内文献综述第22-32页
        1.3.2 国外文献综述第32-37页
    1.4 本文的写作思路第37-41页
    1.5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第41-42页
        1.5.1 规范分析方法第41页
        1.5.2 实证分析方法第41-42页
        1.5.3 制度比较方法第42页
    1.6 难点与创新之处第42-45页
        1.6.1 研究的难点第42-43页
        1.6.2 创新之处第43-45页
第2章 建设用地指标配置过程的法律解析第45-72页
    2.1 建设用地指标的法律解析第45-57页
        2.1.1 建设用地的含义第45-47页
        2.1.2 建设用地指标的含义第47-49页
        2.1.3 建设用地指标的法律特征第49-53页
        2.1.4 建设用地指标的法律属性第53-57页
    2.2 现行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的制度演变第57-61页
        2.2.1“实报实销”阶段第57-58页
        2.2.2 行政指导性阶段第58-59页
        2.2.3 行政强制性阶段第59-61页
    2.3 现行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的法律特征第61-65页
        2.3.1 公权力处于支配地位第61-62页
        2.3.2 指标调控依据的政策性第62-63页
        2.3.3 调控对象的宏观性第63-64页
        2.3.4 配置程序的封闭性第64-65页
    2.4 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的基本方式第65-68页
        2.4.1 建设用地指标的行政配置方式第65-67页
        2.4.2 建设用地指标的市场配置方式第67-68页
    2.5 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的法律关系第68-72页
        2.5.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初始配置的行政计划关系第68-70页
        2.5.2 地方政府之间再次配置的行政合同关系第70-72页
第3章 现行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第72-88页
    3.1 现行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法律制度收益第72-78页
        3.1.1 实现公共利益目标第72-74页
        3.1.2 促进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性平衡第74-75页
        3.1.3 注重各地区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的公平性第75-76页
        3.1.4 保障生态安全和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第76-78页
    3.2 现行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法律制度成本第78-81页
        3.2.1 信息成本第78-79页
        3.2.2 寻租成本第79-80页
        3.2.3 社会成本第80-81页
    3.3 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法律制度收益成本比较第81-88页
        3.3.1 减少了交易成本,却增加了更大的执行成本第81-82页
        3.3.2 克服了交易双边垄断,却加重了潜在的寻租成本第82-84页
        3.3.3 降低了交易负外部性,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成本第84-85页
        3.3.4 保障了国家税收来源,却引发了严重的土地财政风险第85-86页
        3.3.5 保障了公共利益目标,却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第86-88页
第4章 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的正当性第88-108页
    4.1 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制度本质第88-91页
        4.1.1 引入私权机制第88-90页
        4.1.2 实体机制与程序机制相结合第90-91页
    4.2 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制度的功能第91-94页
        4.2.1 通过供求机制控制行政配置信息成本第91-92页
        4.2.2 通过激励机制克服行政配置寻租成本第92-93页
        4.2.3 通过价格机制降低行政配置社会成本第93-94页
    4.3 市场配置与行政配置法律制度的协调第94-98页
        4.3.1 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衔接第95-96页
        4.3.2 均衡产业用地结构第96-97页
        4.3.3 保证土地资源在区域之间优化配置第97-98页
    4.4 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第98-108页
        4.4.1 法学依据第99-103页
        4.4.2 经济学依据第103-106页
        4.4.3 规划学依据第106-108页
第5章 代表性国家及地区土地开发权转移法律制度的借鉴第108-131页
    5.1 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与土地开发权转移的共同特征第108-110页
        5.1.1 土地指标管理手段第108-109页
        5.1.2 以土地用途管制为制度基础第109页
        5.1.3 行政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理念第109页
        5.1.4 土地宏观调控的目标性第109-110页
    5.2 代表性国家及地区土地开发权转移法律制度样本第110-124页
        5.2.1 英国土地开发权转移的国有化制度第110-113页
        5.2.2 美国土地开发权转移及收购制度第113-118页
        5.2.3 法国土地开发“法定上限密度限度”制度第118-119页
        5.2.4 我国台湾地区的容积率转移制度第119-124页
    5.3 代表性国家及地区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124-131页
        5.3.1 初始配置与再次配置相结合第124-126页
        5.3.2 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价值目标第126页
        5.3.3 通过合同协形式解决地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第126-128页
        5.3.4 以市场机制为土地开发权转移的基本模式第128-129页
        5.3.5 以宏观调控维持土地开发权转移市场的有序性第129-131页
第6章 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的完善第131-162页
    6.1 我国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地方制度样本第131-146页
        6.1.1 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的地方制度模式第131-136页
        6.1.2 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地方制度的成效第136-137页
        6.1.3 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地方制度的法律问题第137-146页
    6.2 确立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的法律地位第146-149页
        6.2.1 以基本法确立指标交易的合法地位第146-147页
        6.2.2 建立指标交易法律制度第147-148页
        6.2.3 确立以指标调剂为合法的指标交易制度模式第148-149页
    6.3 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的监管原则第149-154页
        6.3.1 指标区域间公平原则第149-151页
        6.3.2 利益衡平原则第151-153页
        6.3.3 正当程序原则第153-154页
    6.4 完善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的程序制度第154-159页
        6.4.1 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监督制度第154-155页
        6.4.2 建立指标交易行政许可制度第155-156页
        6.4.3 建立指标交易听证制度第156-157页
        6.4.4 建立建设用地指标价格评估制度第157-159页
    6.5 建设用地指标交易配套制度第159-162页
        6.5.1 创建统一的指标交易平台第159-160页
        6.5.2 建立计划指标调控制度第160-162页
结束语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6页
致谢第176-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78-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下一篇:论银行业规制政策与竞争法律的界分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