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重要性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面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理论知识 | 第13-19页 |
2.1 逆向物流与类别概述 | 第13-14页 |
2.1.1 逆向物流的类别 | 第13页 |
2.1.2 简析逆向物流 | 第13-14页 |
2.2 循环利用物流概述 | 第14-15页 |
2.3 废机油情况概述 | 第15页 |
2.4 回收废机油的物流形式 | 第15-16页 |
2.4.1 生产商固定回收 | 第15页 |
2.4.2 社会与对应组织回收 | 第15-16页 |
2.5 循环利用物流的基础理论 | 第16-19页 |
2.5.1 循环经济概述 | 第16-17页 |
2.5.2 可持续发展概述 | 第17页 |
2.5.3 简析生态经济学 | 第17-18页 |
2.5.4 逆向物流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循环利用物流在废机油问题上的分析 | 第19-27页 |
3.1 循环利用物流在全球机油领域的情况 | 第19-22页 |
3.1.1 机油循环利用物流的海外发展 | 第19-20页 |
3.1.2 机油循环利用物流的国内发展 | 第20-22页 |
3.2 中国废机油市场容量统计 | 第22-23页 |
3.3 中国废机油循环利用物流的介绍 | 第23-24页 |
3.4 废机油循环利用物流的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3.5 废机油循环利用物流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3.6 废机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废旧润滑油回收物流体系组建 | 第27-42页 |
4.1 组建废机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的任务与准则 | 第27-29页 |
4.1.1 组建废机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的任务 | 第27页 |
4.1.2 组建废机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的准则 | 第27-29页 |
4.2 建设废旧润滑油产品循环利用物流体系框架 | 第29-30页 |
4.3 旧润滑油再生运输系统特点研究 | 第30-32页 |
4.3.1 自身条件 | 第30-31页 |
4.3.2 系统的客观因素 | 第31页 |
4.3.3 系统的支撑要素 | 第31-32页 |
4.4 废油回收再利用的系统的结构 | 第32-38页 |
4.4.1 基于物流渠道不同的系统结构 | 第33-36页 |
4.4.2 基于回收模式不同的系统结构 | 第36-38页 |
4.5 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功能分析 | 第38-40页 |
4.6 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的属性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综合评价 | 第42-50页 |
5.1 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中的评价原则 | 第42-43页 |
5.2 组建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评价模型的思绪 | 第43页 |
5.3 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5页 |
5.3.1 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3-44页 |
5.3.2 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5页 |
5.4 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和步骤 | 第45-49页 |
5.4.1 废旧润滑油产品循环利用物流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5.4.2 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评价模型设计步骤 | 第46-47页 |
5.4.3 如何构建废旧润滑油循环利用物流体系的评价模型 | 第47-49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