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重要的概念及理论 | 第12-14页 |
1.2.1 评价 | 第12-13页 |
1.2.2 教学评价 | 第13页 |
1.2.3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 第13页 |
1.2.4 教学学术理论 | 第13-14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1 教师教学评价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教学学术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大学教学学术 | 第20-2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 教学实践 | 第22-25页 |
2.3 教学学术理论的影响 | 第25-27页 |
3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 第27-31页 |
3.1 偏颇化的评价观念 | 第27-28页 |
3.2 奖惩化的评价目的 | 第28-29页 |
3.3 单一化的评价主体 | 第29页 |
3.4 片面化的评价内容 | 第29-30页 |
3.5 唯量化的评价方式 | 第30页 |
3.6 科研化的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4 基于教学学术理论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必要性分析 | 第31-36页 |
4.1 学校层面:有利于重新审视高校教学本质,保持教学系统活力 | 第32-33页 |
4.2 管理者层面:有利于健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 第33-34页 |
4.3 评价主体层面:有利于多元评价主体的建立 | 第34-35页 |
4.4 教师层面:有利于多元评价主体的建立 | 第35-36页 |
5 建构基于教学学术理论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 第36-56页 |
5.1 教学学术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教学评价的特征 | 第36-38页 |
5.2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功能 | 第38页 |
5.3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8-40页 |
5.4 评价主体的确定 | 第40-42页 |
5.4.1 教师 | 第40页 |
5.4.2 学生 | 第40-41页 |
5.4.3 同行 | 第41页 |
5.4.4 领导 | 第41-42页 |
5.4.5 专家 | 第42页 |
5.5 教师教学要素分析 | 第42-45页 |
5.6 教师教学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7页 |
5.6.1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5-47页 |
5.6.2 不同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的划分 | 第47页 |
5.7 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设计 | 第47-53页 |
5.7.1 指标权重设计方法 | 第47-48页 |
5.7.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53页 |
5.8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与修订 | 第53-54页 |
5.9 高校本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保障 | 第54-56页 |
5.9.1 健全评价管理机构和结果反馈机制 | 第54页 |
5.9.2 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健全教师发展中心 | 第54-55页 |
5.9.3 切实提高对教学学术重要性的认识 | 第55-56页 |
总结及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A | 第64-73页 |
附录B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