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光学仪器论文

0-1极化PLZT陶瓷光致特性及光控微镜驱动基础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3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PLZT陶瓷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5-23页
        1.2.1 PLZT陶瓷反常光生伏特效应及其应用第15-19页
        1.2.2 PLZT陶瓷光致伸缩效应及其应用第19-23页
    1.3 MOEMS微镜系统及应用现状第23-30页
        1.3.1 MOEMS微镜在光通信领域的应用第24-25页
        1.3.2 MOEMS微镜在投影显示领域的应用第25-27页
        1.3.3 MOEMS微镜在生物医疗成像领域的应用第27-30页
    1.4 MOEMS微镜驱动技术第30-34页
        1.4.1 压电驱动式微镜第30-31页
        1.4.2 静电驱动式微镜第31-32页
        1.4.3 电热驱动式微镜第32页
        1.4.4 电磁驱动式微镜第32-33页
        1.4.5 MOEMS微镜驱动机制比较第33-34页
    1.5 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第34页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第34-37页
2 0-1极化PLZT陶瓷光致特性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第37-52页
    2.1 PLZT陶瓷的光致特性第37-40页
        2.1.1 PLZT陶瓷的固溶体系及物理性能第37-38页
        2.1.2 反常光生伏特效应第38-39页
        2.1.3 光致伸缩效应第39-40页
    2.2 0-1极化PLZT陶瓷光致特性静态实验第40-45页
        2.2.1 0-1极化PLZT陶瓷试件制备第40页
        2.2.2 实验装置及测试流程第40-41页
        2.2.3 光致特性静态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1-45页
    2.3 0-1极化PLZT陶瓷光致特性影响因素验证实验第45-48页
        2.3.1 光致特性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第45页
        2.3.2 光致特性影响因素验证实验方案第45-46页
        2.3.3 光致特性影响因素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48页
    2.4 实验现象理论分析第48-51页
        2.4.1 迟滞现象理论分析第48-49页
        2.4.2 光生电压变化趋势理论分析第49-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3 0-1极化PLZT陶瓷光致多物理场耦合特性及理论建模第52-72页
    3.1 0-1极化PLZT陶瓷光致多物理场耦合机制分析第52-54页
    3.2 0-1极化PLZT陶瓷光致多物理场耦合效应机理第54-56页
        3.2.1 反常光生伏特效应机理第54-55页
        3.2.2 热释电效应机理第55-56页
        3.2.3 压电效应机理第56页
    3.3 光照阶段0-1极化PLZT陶瓷光致多物理场数学模型第56-60页
        3.3.1 光致多物理场数学模型构建第57-59页
        3.3.2 光致多物理场数学模型理论分析第59-60页
    3.4 0-1极化PLZT陶瓷多物理场数学模型实验验证第60-66页
        3.4.1 光致温度数学模型验证第61-62页
        3.4.2 光生电压数学模型验证第62-64页
        3.4.3 光致形变数学模型验证第64-66页
    3.5 光停阶段0-1极化PLZT陶瓷多物理场数学模型第66-71页
        3.5.1 光停阶段多物理场数学模型第66-67页
        3.5.2 光停阶段残余电压/应变分析第67-71页
    3.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4 0-1极化PLZT陶瓷光致响应改进措施及新型光控复合驱动研究第72-91页
    4.1 0-1极化PLZT陶瓷光致响应分析第72-75页
    4.2 0-1极化PLZT陶瓷驱动性能改进措施及实验验证第75-79页
        4.2.1 隔离光致温升第76-77页
        4.2.2 光停电极接地第77-78页
        4.2.3 光停反向驱动第78-79页
    4.3 基于0-1极化PLZT陶瓷光致电场的新型光控复合驱动机制第79-83页
        4.3.1 0-1极化PLZT陶瓷串联驱动机制第79-80页
        4.3.2 0-1极化PLZT陶瓷负载电极板电容第80-83页
    4.4 光控微镜平移机构的新型执行元件第83-90页
        4.4.1 新型执行元件光控复合驱动构型第83-84页
        4.4.2 新型执行元件激励性能第84-86页
        4.4.3 新型执行元件激励性能分析第86-89页
        4.4.4 新型执行元件驱动性能计算及仿真第89-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5 光控PLZT陶瓷驱动微镜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第91-114页
    5.1 光控PLZT陶瓷驱动微镜总体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第91-101页
        5.1.1 微镜平移机构设计方案第91-99页
        5.1.2 微镜旋转机构设计方案第99-101页
    5.2 微镜平移机构设计计算及性能分析第101-109页
        5.2.1 微镜平移机构的刚度分析第101-103页
        5.2.2 微镜平移机构的输出位移第103页
        5.2.3 微镜平移机构的固有频率分析第103-104页
        5.2.4 微镜平移机构的尺寸参数第104-106页
        5.2.5 微镜平移机构有限元分析第106-109页
    5.3 光控PLZT陶瓷驱动微镜的旋转机构设计第109-112页
        5.3.1 光电-静电复合驱动扭转微镜的旋转角度第110-111页
        5.3.2 算例分析第111-112页
    5.4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6 光控微镜伺服系统控制策略原理性实验研究第114-132页
    6.1 单片0-1极化PLZT陶瓷光致形变ON-OFF闭环控制实验第114-126页
        6.1.1 光致形变ON-OFF控制理论模型第115-116页
        6.1.2 光致形变表达式参数识别第116-118页
        6.1.3 光致形变ON-OFF闭环控制仿真第118-120页
        6.1.4 光致形变ON-OFF闭环控制实验第120-124页
        6.1.5 ON-OFF闭环控制策略改进及多目标位移控制实验第124-126页
    6.2 光控微镜伺服系统光生电压动态控制实验研究第126-131页
        6.2.1 单片0-1极化PLZT陶瓷光生电压ON-OFF闭环控制实验第127-129页
        6.2.2 PLZT双晶片光生电压双光源控制实验第129-131页
    6.3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结论第132-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8页
附录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汽车新型线控制动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