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7-19页 |
1 绪论 | 第19-33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20页 |
1.2 线控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2.1 电子液压制动系统 | 第21-23页 |
1.2.2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 | 第23-26页 |
1.3 电动汽车回馈制动技术优势和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1.3.1 回馈制动技术原理与优势 | 第27-29页 |
1.3.2 电动汽车回馈制动技术现状 | 第29-30页 |
1.4 电动车制动系统主要挑战 | 第30-31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31-33页 |
2 直驱电液制动原理及其构成的电动车复合制动系统 | 第33-53页 |
2.1 电动车制动原理及其对制动系统的要求 | 第33-37页 |
2.1.1 制动原理 | 第33-35页 |
2.1.2 电动车对制动系统要求 | 第35-37页 |
2.2 液压制动系统的局限 | 第37-41页 |
2.3 直驱电液制动原理及电动车制动系统 | 第41-49页 |
2.3.1 直驱电液制动原理 | 第41页 |
2.3.2 电动车复合制动系统 | 第41-49页 |
2.4 直驱电液制动优势 | 第49-52页 |
2.5 小结 | 第52-53页 |
3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设计及模型研究 | 第53-67页 |
3.1 电磁直线执行器 | 第53-57页 |
3.1.1 电磁直线执行器设计 | 第54-55页 |
3.1.2 各部件参数辨识 | 第55-57页 |
3.2 制动卡钳、活塞、柱塞 | 第57-58页 |
3.3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主要部件加工制作 | 第58-59页 |
3.4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模型研究 | 第59-64页 |
3.4.1 电路子系统 | 第59-60页 |
3.4.2 磁路子系统 | 第60页 |
3.4.3 机械液压子系统 | 第60-63页 |
3.4.4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系统方程 | 第63-64页 |
3.5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仿真研究 | 第64-66页 |
3.6 小结 | 第66-67页 |
4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控制方法研究 | 第67-76页 |
4.1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控制方案 | 第67-69页 |
4.2 Kalman状态观测器 | 第69-71页 |
4.3 双闭环抗干扰控制器 | 第71-75页 |
4.3.1 外环控制器 | 第71-74页 |
4.3.2 内环控制器 | 第74-75页 |
4.4 小结 | 第75-76页 |
5 制动单元试验及整车防抱死制动研究 | 第76-85页 |
5.1 控制系统硬件方案 | 第76-78页 |
5.1.1 TMS320F2812 | 第76-77页 |
5.1.2 H桥功率驱动电路 | 第77页 |
5.1.3 MOSFET驱动模块 | 第77页 |
5.1.4 信号反馈电路 | 第77-78页 |
5.2 控制系统软件方案 | 第78-79页 |
5.3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仿真和试验研究 | 第79-82页 |
5.3.1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测试 | 第79-81页 |
5.3.2 直驱电液制动单元仿真和试验研究 | 第81-82页 |
5.4 整车制动性能仿真研究 | 第82-84页 |
5.5 小结 | 第84-85页 |
6 基于直驱电液制动单元的电动汽车回馈制动方法研究 | 第85-122页 |
6.1 电动车回馈制动方案 | 第85-88页 |
6.2 最优制动效果方案 | 第88-100页 |
6.2.1 减速度控制 | 第88-89页 |
6.2.2 滑移率控制 | 第89-99页 |
6.2.3 驱动轴回馈制动力与摩擦制动力分配方案 | 第99-100页 |
6.3 最优回馈效率方案 | 第100-105页 |
6.3.1 前轴制动力限制条件 | 第100-101页 |
6.3.2 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方法 | 第101-104页 |
6.3.3 最优回馈效率制动方案优势 | 第104-105页 |
6.4 电机回馈制动力控制方法研究 | 第105-107页 |
6.5 其他回馈效率影响因素 | 第107-108页 |
6.6 电动车回馈制动仿真研究 | 第108-121页 |
6.6.1 仿真模型简介 | 第108-109页 |
6.6.2 两种回收策略对比仿真研究 | 第109-117页 |
6.6.3 电机功率和制动强度对回馈效率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6.6.4 UDDS循环工况仿真 | 第119-120页 |
6.6.5 NEDC循环工况仿真 | 第120-121页 |
6.7 小结 | 第121-12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22-123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2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