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23页 |
1.1.1 群落构建的机制 | 第10-14页 |
1.1.1.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群落构建机制 | 第10-12页 |
1.1.1.2 基于中性假说的群落构建机制 | 第12-13页 |
1.1.1.3 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2 林下草本植物 | 第14-16页 |
1.1.2.1 林下草本植物的功能 | 第14-15页 |
1.1.2.2 林下草本植物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3 物种多样性 | 第16-19页 |
1.1.3.1 物种多样性简介 | 第16-18页 |
1.1.3.2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1.4 植物功能性状 | 第19-22页 |
1.1.4.1 植物功能性状简介 | 第19-20页 |
1.1.4.2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1.5 太白山植物群落多样性及构建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 第26-32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6页 |
2.1.1 太白山自然概况 | 第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2.1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 第26-29页 |
2.2.1.1 样方调查及叶片采集 | 第26-29页 |
2.2.1.2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9页 |
2.2.2 叶片性状测定 | 第29页 |
2.2.2.1 叶面积(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比叶面积(SLA)测定 | 第29页 |
2.2.2.2 叶片全碳(LCC)和叶片全氮(LNC)的测定 | 第29页 |
2.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9-30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2-53页 |
3.1 林下草本物种的重要值 | 第32-37页 |
3.2 生境与群落及草本物种组成 | 第37-43页 |
3.3 生境与群落及草本层物种多样性 | 第43-47页 |
3.4 生境与群落及草本物种层的性状 | 第47-5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3-58页 |
4.1 林下草本植物的重要性 | 第53页 |
4.2 林下草本植物的组成变化 | 第53-54页 |
4.3 林下草本物种的多样性变化 | 第54-55页 |
4.4 林下草本物种性状的变化规律及构建模式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4页 |
附录 | 第74-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基本情况 | 第84页 |
教育背景 | 第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第84-85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课题、学术会议及完成论文 | 第85页 |
参与科研课题 | 第85页 |
参加学术会议 | 第85页 |
参与完成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