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本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二、本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一、本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二、本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理的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网络成瘾治理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一、网络成瘾 | 第15页 |
二、网络成瘾治理 | 第15页 |
第二节 网络成瘾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一、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16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理主体的结构分析 | 第16-19页 |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理主体的责任范围 | 第16-17页 |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理主体的责任关系 | 第17页 |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福州市台江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 第19-33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调查 | 第19-26页 |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 第19-20页 |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差异情况 | 第20-26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3页 |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个体因素 | 第26-28页 |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因素 | 第28-29页 |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学校因素 | 第29-30页 |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因素 | 第30-33页 |
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治理工作的成效与不足 | 第33-37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理的研究 | 第33-34页 |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 | 第33-34页 |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治 | 第34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理的成效 | 第34-35页 |
一、从制度层面来看,形成初步法律体系 | 第34-35页 |
二、从机制层面来看,开展多样化的工作 | 第35页 |
三、从矫治层面来看,第三部门发挥作用 | 第35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理的缺陷 | 第35-37页 |
一、从法律角度来看,法律法规还未完善 | 第35-36页 |
二、从治理角度来看,治理手段存在问题 | 第36页 |
三、从技术角度看,防范技术还不成熟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理的对策 | 第37-45页 |
第一节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 第37-38页 |
一、建立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法律法规 | 第37页 |
二、健全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法律法规 | 第37-38页 |
三、提供推进青少年网络分级的制度保障 | 第38页 |
第二节 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完善保障机制 | 第38-40页 |
一、发挥政府领导,推进部门工作落实 | 第38-40页 |
二、强化技术开发,创设绿色用网环境 | 第40页 |
第三节 加大投入力度,凝聚第三部门力量 | 第40-41页 |
一、大力发展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组织 | 第40-41页 |
二、做好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矫治工作 | 第41页 |
第四节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 | 第41-45页 |
一、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 第41-42页 |
二、丰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成熟 | 第42页 |
三、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 | 第42-4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附录1 | 第47-50页 |
附录2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