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中药的哲学思想 | 第10页 |
1.2 中药资源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4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1.4.1 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 | 第11-13页 |
1.4.2 生物技术指纹图谱 | 第13页 |
1.4.3 生物活性整合指纹图谱评价 | 第13页 |
1.4.4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不足 | 第13-15页 |
1.5 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 | 第15页 |
1.6 双黄连 | 第15-17页 |
1.7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三种剂型双黄连制剂化学成分研究 | 第18-33页 |
2.1 双黄连制剂HLPC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9-24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方法 | 第19-20页 |
2.1.3 结果 | 第20-23页 |
2.1.4 讨论 | 第23-24页 |
2.2 三种不同剂型双黄连制剂主要共有峰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24-31页 |
2.2.1 材料 | 第24页 |
2.2.2 方法 | 第24-26页 |
2.2.3 结果 | 第26-31页 |
2.2.4 讨论 | 第31页 |
2.3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黄连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3-54页 |
3.1 大鼠血浆中双黄连多成分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4-42页 |
3.1.1 材料 | 第34页 |
3.1.2 方法 | 第34-36页 |
3.1.3 结果 | 第36-41页 |
3.1.4 讨论 | 第41-42页 |
3.2 不同剂量下双黄连粉针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2-46页 |
3.2.1 材料 | 第42页 |
3.2.2 方法 | 第42页 |
3.2.3 结果 | 第42-45页 |
3.2.4 讨论 | 第45-46页 |
3.3 不同剂量下双黄连口服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6-52页 |
3.3.1 材料 | 第46页 |
3.3.2 方法 | 第46-47页 |
3.3.3 结果 | 第47-50页 |
3.3.4 讨论 | 第50-52页 |
3.4 小结 | 第52-5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