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 脂质体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1 脂质体的简介 | 第12页 |
1.2 脂质体的载药特性 | 第12-13页 |
1.3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1.4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研究 | 第15页 |
2 黄芩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2.1 黄芩及其黄酮类成分的简述 | 第15页 |
2.2 黄芩黄酮类成分的药理作用 | 第15-17页 |
2.3 黄芩黄酮类成分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黄芩总黄酮脂质体的处方前研究 | 第19-31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9-20页 |
1.1 仪器 | 第19页 |
1.2 试药与试剂 | 第19-2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0-28页 |
2.1 黄芩总黄酮紫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0-23页 |
2.2 黄芩总黄酮基本理化性质的考察 | 第23-26页 |
2.3 黄芩总黄酮脂质体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26-28页 |
3 讨论 | 第28-29页 |
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黄芩总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31-4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31页 |
1.1 仪器 | 第31页 |
1.2 试药与试剂 | 第3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1-47页 |
2.1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 第31-33页 |
2.2 单因素考察黄芩总黄酮脂质体的处方和工艺 | 第33-39页 |
2.3 BBD优化黄芩总黄酮脂质体的处方 | 第39-44页 |
2.4 正交实验法优化黄芩总黄酮脂质体工艺 | 第44-46页 |
2.5 验证及放大试验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黄芩总黄酮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 第49-5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9页 |
1.1 仪器 | 第49页 |
1.2 试药与试剂 | 第4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7页 |
2.1 外观形态 | 第49-51页 |
2.2 粒径电位 | 第51页 |
2.3 包封率及载药量 | 第51-52页 |
2.4 稳定性实验 | 第52-55页 |
2.5 体外释药实验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黄芩总黄酮脂质体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第59-76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9-60页 |
1.1 仪器 | 第59页 |
1.2 试药与试剂 | 第59-60页 |
1.3 细胞株 | 第6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0-74页 |
2.1 细胞复苏 | 第60-61页 |
2.2 细胞传代 | 第61页 |
2.3 细胞冻存 | 第61-62页 |
2.4 倒置显微镜观察四种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 第62页 |
2.5 MTT法检测各细胞的生长状况和活力 | 第62-69页 |
2.6 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细胞的迁移能力 | 第69-74页 |
3 讨论 | 第74-75页 |
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黄芩总黄酮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血浆代谢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76-8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76-77页 |
1.1 仪器 | 第76页 |
1.2 试药与试剂 | 第76页 |
1.3 动物 | 第76-7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7-87页 |
2.1 体内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77-81页 |
2.2 L-STF在大鼠体内的血浆代谢研究 | 第81-84页 |
2.3 L-STF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84-87页 |
3 讨论 | 第87页 |
4 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