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导论 | 第8-16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1-13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页 |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13-16页 |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8页 |
| 2.1 公共危机的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 2.1.1 公共危机的内涵 | 第16页 |
| 2.1.2 公共危机的特征 | 第16-17页 |
| 2.1.3 公共危机的类别划分 | 第17-18页 |
| 2.2 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 第18-19页 |
| 2.2.2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 | 第19-20页 |
| 2.2.3 公共危机管理的方法 | 第20页 |
| 2.3 地方政府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 2.3.1 地方政府的概念 | 第20-21页 |
| 2.3.2 地方政府的职能 | 第21页 |
| 2.3.3 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 | 第21-22页 |
| 2.4 “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 第22-28页 |
| 2.4.1 “互联网+”的内涵 | 第22-24页 |
| 2.4.2 “互联网+”的特点 | 第24-25页 |
| 2.4.3 “互联网+”的意义 | 第25-28页 |
| 3 “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基于上海外滩“12·31”踩踏事件的分析 | 第28-40页 |
| 3.1 事件回顾 | 第28页 |
| 3.2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第28-30页 |
| 3.3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0-40页 |
| 3.3.1 思想意识方面 | 第30-31页 |
| 3.3.2 技术措施方面 | 第31-34页 |
| 3.3.3 体制机制方面 | 第34-40页 |
| 4 “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对策 | 第40-48页 |
| 4.1 构建高效先进的公共危机管理动态监控预警管理体系 | 第40-42页 |
| 4.1.1 建立信息化、互联化的监控预警系统 | 第40-41页 |
| 4.1.2 完善科学、高效的监控预警管理机制 | 第41-42页 |
| 4.2 加强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 第42-45页 |
| 4.2.1 加快制定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法 | 第42-43页 |
| 4.2.2 进一步完善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章 | 第43-44页 |
| 4.2.3 积极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有效运行的机制 | 第44-45页 |
| 4.3 加强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建设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