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文献法 | 第12页 |
2、访谈法 | 第12页 |
3、个案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一)德育 | 第13-14页 |
(二)导师制 | 第14-15页 |
(三)德育导师制 | 第15页 |
(四)中学德育导师制 | 第15-16页 |
二、中学德育导师制的理论支撑 | 第16-19页 |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二)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 第17页 |
(三)情感德育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中学德育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探索 | 第19-30页 |
一、中学德育面临的困境 | 第19-23页 |
(一)德育目标不明确 | 第19-21页 |
(二)德育内容远离学生实际 | 第21-22页 |
(三)缺乏情感投入的德育过程 | 第22-23页 |
(四)缺乏完善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 | 第23页 |
二、中学德育困境原因的探索 | 第23-29页 |
(一)学校教师德育合力不足 | 第23-25页 |
(二)德育教师德育能力水平不高 | 第25-26页 |
(三)家庭应承担的德育责任缺位或失位 | 第26-27页 |
(四)社会应承担的德育责任缺位 | 第27-29页 |
三、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意义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对策及建议 | 第30-48页 |
一、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具体对策 | 第30-45页 |
(一)加强德育导师的队伍建设 | 第30-32页 |
1、德育导师人选的确定 | 第30-31页 |
2、德育导师的培训和学习 | 第31-32页 |
(二)制定兼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德育目标 | 第32-34页 |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第32-33页 |
2、促进学生可持续进步 | 第33-34页 |
(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德育内容 | 第34-40页 |
1、传统美德教育 | 第35页 |
2、生命意识教育 | 第35-36页 |
3、挫折教育 | 第36-37页 |
4、感恩教育 | 第37-38页 |
5、公民教育 | 第38页 |
6、责任意识教育 | 第38-39页 |
7、合作意识教育 | 第39-40页 |
(四)增加对指导学生的情感投入 | 第40页 |
(五)增强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六)坚持德育导师制的德育原则 | 第41-42页 |
1、个性化原则 | 第41页 |
2、知行统一原则 | 第41页 |
3、理解信任原则 | 第41页 |
4、人本化原则 | 第41页 |
5、渐进性原则 | 第41-42页 |
6、量力而行原则 | 第42页 |
(七)创新德育导师制的德育方法 | 第42-45页 |
1、交流疏导 | 第42页 |
2、心理咨询 | 第42-43页 |
3、全人生指导 | 第43-45页 |
二、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应避免的问题 | 第45-48页 |
(一)合理配置德育导师与被指导学生人数比例 | 第45页 |
(二)提高德育导师自身素质 | 第45-46页 |
(三)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问题 | 第46-47页 |
(四)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问题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