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7页 |
|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1. 国内部分 | 第10-12页 |
| 2. 国外部分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四、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西方的博物馆结构双重性的理论依据 | 第17-23页 |
|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反思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伯明翰学派的转向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博物馆的空间结构:神殿、百科宫殿与剧场的集合体 | 第23-31页 |
| 第一节 “珍奇收藏室”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纪念碑性”与“工具性”博物馆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白立方” | 第26-28页 |
| 第四节 “后博物馆”的转向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博物馆的主体结构:精英化的现实与大众化的想象 | 第31-42页 |
| 第一节 谁的博物馆? | 第31-34页 |
| 第二节 博物馆主体结构的论争 | 第34-42页 |
| 一、案例研究:大英博物馆展览观众研究“走向启蒙” | 第38-42页 |
| 第四章 博物馆的传播结构:精英与大众的博弈 | 第42-61页 |
| 第一节 从ICOM博物馆定义变化看传播结构的双重性 | 第43-47页 |
| 第二节 从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理念看传播结构的双重性 | 第47-51页 |
| 第三节 当代艺术的双重性对于博物馆传播结构的影响 | 第51-61页 |
| 一、艺术家与公众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神话 | 第53-55页 |
| 二、案例研究:美国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感性”展览所引发的思考 | 第55-61页 |
| 第五章 中国博物馆结构双重性的特殊表征 | 第61-73页 |
| 第一节 中国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 | 第61-66页 |
| 一、中国的“大众文化”历史演变 | 第62-64页 |
| 二、“大众”、“大众化”、“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 第64-66页 |
| 第二节 精英与大众的历史整合与时代特征(以中国美术馆为例) | 第66-73页 |
| 结论 | 第73-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附件 | 第82-99页 |
| 附件一 | 第82-86页 |
| 附件二 | 第86-89页 |
| 附件三 | 第89-92页 |
| 附件四 | 第92-95页 |
| 附件五 | 第95-98页 |
| 附件六 | 第98-99页 |
| 图录 | 第99-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学术成果统计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