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科技传播与张之洞海防和思想实践 | 第11-25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一、作为科技传播的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 | 第11-12页 |
二、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中的科技与社会问题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关于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的研究 | 第13-16页 |
二、关于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传播学视角的引入 | 第18-21页 |
一、传播学核心概念、方法和理论的引入 | 第18-20页 |
二、将传播的观念运用到科技与社会研究的益处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创新点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张之洞海防主张的起源:以传播的起源为视角 | 第25-43页 |
第一节 个人因素:张之洞早年经历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思潮的兴起 | 第28-31页 |
第三节 传播的契机:张之洞早期海防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31-39页 |
一、改订俄约 | 第31-35页 |
二、日本吞并琉球 | 第35-37页 |
三、法国侵略越南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3页 |
第三章 中法战争前后张之洞的海防思想与实践:以传播者与受众关系为视角 | 第43-74页 |
第一节 传播者的促动:中法战争与张之洞的海防主张及举措 | 第43-51页 |
一、战争初期的海防举措 | 第44-45页 |
二、战争中期的海防主张和举措 | 第45-47页 |
三、战争后期的海防举措 | 第47-51页 |
第二节 受众的反馈之一:张之洞海防思想体系的形成 | 第51-61页 |
一、海防思想体系的初次提出 | 第51-55页 |
二、第二次海防筹议中的主张 | 第55-61页 |
第三节 受众的反馈之二:中法战争后的海防实践 | 第61-70页 |
一、买船造舰 | 第61-64页 |
二、买炮造台 | 第64-65页 |
三、加强琼防 | 第65-66页 |
四、创设枪炮厂 | 第66-67页 |
五、建立水陆师学堂 | 第67-68页 |
六、开矿炼铁及其它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4页 |
第四章 甲午战争前后张之洞的海防思想与实践:以传播内容的选择为视角 | 第74-106页 |
第一节 甲午战前的海防建设 | 第75-80页 |
一、创办汉阳铁厂 | 第75-77页 |
二、开办枪炮厂 | 第77-78页 |
三、训练水师及其它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受众需求的改变:甲午战争与张之洞的海防主张 | 第80-88页 |
一、甲午战争对海防提出的新要求 | 第80-81页 |
二、战争期间的海防应对 | 第81-88页 |
第三节 传播内容的扩张之一:张之洞海防思想的发展 | 第88-96页 |
一、以强国富民为主导 | 第88-91页 |
二、加强外交结盟 | 第91-92页 |
三、巩固南洋海防江防 | 第92-96页 |
第四节 传播内容的扩张之二:甲午战后的海防实践 | 第96-101页 |
一、训练水陆两军、加强炮台建设 | 第96-98页 |
二、规划铁路、建设铁厂枪厂 | 第98-99页 |
三、培养新式人才 | 第99-100页 |
四、发展工商业、推动市政建设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6页 |
第五章 维新变法前后张之洞的海防思想与实践:以传播渠道的选择为视角 | 第106-144页 |
第一节 维新变法前的海防建设 | 第107-115页 |
一、训练新式军队 | 第107-109页 |
二、培养新式人才 | 第109-111页 |
三、发展铁政、创办铁路 | 第111-113页 |
四、发展农、工、商业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传播路径的改变:“师西”向“师日”的转变 | 第115-122页 |
一、胶州湾事件对张之洞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二、“联日”以“联英” | 第117-119页 |
三、“师日”的开始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传播载体的改变之一:“海防思想”向“变法思想”的转变 | 第122-131页 |
一、“海防”话语的褪去与“变法”话题的兴起 | 第122-123页 |
二、以《劝学篇》为核心的变法思想形成 | 第123-131页 |
第四节 传播载体的改变之二:维新变法后的海防实践 | 第131-138页 |
一、新式军队的扩建 | 第131-133页 |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 | 第133-135页 |
三、铁路等重工业建设的发展 | 第135-137页 |
四、新式农、工、商业的发展 | 第137-138页 |
小结 | 第138-144页 |
第六章 清末新政前后张之洞的变法思想与实践:以短期传播效果研究为视角 | 第144-161页 |
第一节 短期预期效果之一:变法思想的发展 | 第144-148页 |
一、变通政治人才 | 第145-146页 |
二、主张内政改革 | 第146-147页 |
三、多维度效仿西法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短期预期效果之二:张之洞清末新政实践之海防篇 | 第148-155页 |
一、扩充南洋海军和创建湖北海军 | 第148-150页 |
二、推进新军制改革 | 第150-151页 |
三、推动全国铁路建设 | 第151-152页 |
四、促进留日浪潮的兴起 | 第152-155页 |
第三节 短期非预期效果:张之洞清末新政实践之变法篇 | 第155-159页 |
一、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制改革 | 第155-156页 |
二、推动法制建设 | 第156-158页 |
三、对立宪运动和官制改革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七章 张之洞海防实践的余波:以长期传播效果研究为视角 | 第161-183页 |
第一节 长期预期效果:对军事建设的影响 | 第161-169页 |
一、对清末海军重建的影响 | 第162-164页 |
二、对民国海军建设的影响 | 第164-165页 |
三、对民国陆军建设的影响 | 第165-167页 |
四、对军事工业发展的影响 | 第167-169页 |
第二节 长期非预期效果:作为“播种人”的张之洞 | 第169-173页 |
一、对保路运动的影响 | 第169-170页 |
二、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 第170-171页 |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传播目的之达成: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 第173-181页 |
一、留日学生与抗战 | 第173-177页 |
二、“汉阳造”与抗战 | 第177-178页 |
三、抗战中的中国海军 | 第178-180页 |
四、抗战中的铁路运输 | 第180-181页 |
小结 | 第181-183页 |
第八章 结论:传播学视角下的张之洞和张之洞案例中的传播学 | 第183-194页 |
第一节 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新解 | 第183-189页 |
一、张之洞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内容及特点 | 第183-185页 |
二、张之洞的海防思想和实践的效果 | 第185-187页 |
三、张之洞的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地位 | 第187-189页 |
第二节 由张之洞案例看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与社会关系 | 第189-194页 |
一、社会因素对科技传播的制约 | 第189-191页 |
二、科技传播对社会变革的促进 | 第191-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1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著 | 第213-214页 |
致谢 | 第214-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