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防御酶活性与植物抗病性 | 第12-13页 |
·内源植物激素与植物抗病性 | 第13-15页 |
·水杨酸(SA)与植物抗病性 | 第13-14页 |
·茉莉酸(JA)与植物抗病性 | 第14页 |
·脱落酸(ABA)与植物抗病性 | 第14-15页 |
·生长素(IAA)与植物抗病性 | 第15页 |
·赤霉素(GA)与植物抗病性 | 第15页 |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 第15-17页 |
·水杨酸(S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 第16页 |
·茉莉酸(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 第16页 |
·荧光定量PCR简介 | 第16-17页 |
·杨树溃疡病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2 不同杨树品种、无性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测定 | 第19-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供试杨树品种 | 第19页 |
·供试病原菌 | 第19页 |
·主要仪器和工具 | 第19页 |
·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 第19页 |
·接种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病害与杨树抗病性分级标准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24页 |
3 防御酶活性与杨树品种抗性的关系 | 第24-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供试杨树品种 | 第24页 |
·供试病原菌 | 第24页 |
·处理方法 | 第24页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POD活性变化 | 第26-27页 |
·SOD活性变化 | 第27-28页 |
·PAL活性变化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0页 |
4 不同抗性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30-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SA含量的变化 | 第31页 |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JA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ABA含量的变化 | 第32页 |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IAA含量的变化 | 第32页 |
·不同品种的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内源GA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6页 |
5 溃疡病菌胁迫下健杨SA、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36-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总RNA检测 | 第38页 |
·引物反应性确认和2~(-△△ct)方法确认 | 第38-39页 |
·健杨接种溃疡菌后PR1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39-40页 |
·健杨接种溃疡病菌后S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40-41页 |
·健杨接种溃疡病菌后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6 不同抗性杨树SA和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45-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总RNA检测 | 第46-47页 |
·引物反应性确认和2~(-△△ct)“方法确认 | 第47页 |
·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S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47-49页 |
·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7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