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的概述 | 第8-10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作为细胞工厂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生理功能解析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的概述 | 第10-13页 |
·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11-12页 |
·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的模拟分析 | 第12-13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 | 第13-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代谢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 | 第16-17页 |
·GSMM构建过程中使用的数据库和软件 | 第16页 |
·代谢粗模型的自动化构建 | 第16页 |
·代谢网络模型的手动精炼 | 第16-17页 |
·C. glutamicum S9114 生物量方程的构建 | 第17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调试 | 第17页 |
·模拟和分析方法 | 第17页 |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菌种、质粒和引物 | 第17-18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18-19页 |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敲除质粒pK18mobSacB/amn-LR的构建 | 第19-20页 |
·E. coli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20页 |
·C. glutamicum感受态的制备和电转化 | 第20-21页 |
·谷氨酸发酵参数测定 | 第21页 |
·胞内ATP水平测定 | 第21页 |
·胞内关键酶活水平的测定 | 第21-22页 |
·胞内ROS水平测定 | 第22页 |
·胞内蛋白质羰基化水平测定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43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的构建及其特点 | 第23-28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组代谢网络模型的构建流程 | 第23-26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组代谢网络模型iJM658 的特点 | 第26-28页 |
·应用iJM658 解析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理功能 | 第28-37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碳源和氮源的代谢分析 | 第28-32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必需基因和必需反应分析 | 第32-33页 |
·谷氨酸合成途径的注释及分析 | 第33-34页 |
·生物素限量对谷氨酸分泌的影响 | 第34页 |
·谷氨酸合成途径的代谢流分布 | 第34-35页 |
·谷氨酸合成的关键的代谢节点分析 | 第35页 |
·溶氧对谷氨酸合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提高 γ-氨基丁酸和L-异亮氨酸产量的靶点分析 | 第36-37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中能量代谢基因amn生理功能的研究 | 第37-43页 |
·谷氨酸棒状杆菌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非必需基因分析 | 第37-38页 |
·突变菌株△amn和回补菌株pDXW8amn的构建 | 第38-39页 |
·amn基因缺失对C. glutamicum发酵生产谷氨酸的影响 | 第39-40页 |
·amn基因缺失对C. glutamicum胞内ATP水平和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amn基因缺失对谷氨酸棒状杆菌酸耐受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附表一 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必需基因 | 第54-58页 |
附表二 不同溶解氧条件下核心代谢途径流量变化 | 第58-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