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选择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 一、关注于家庭的探讨 | 第19-23页 | 
| 二、关注于性别关系的探讨 | 第23-27页 | 
| 三、关注农民工家庭、婚姻的探讨 | 第27-30页 | 
| 四、评价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 第32-50页 |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 一、“临时夫妻” | 第32页 | 
| 二、家庭伦理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理论视角 | 第33-36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36-47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36-42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42页 | 
| 三、调查地点概况 | 第42-47页 | 
| 第四节 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 第47-50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47-48页 | 
| 二、现实价值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异地同居:“临时夫妻”的相识相守 | 第50-81页 | 
| 第一节 异地相识:“临时夫妻”的相识方式 | 第50-61页 | 
| 一、业缘关系的铺垫 | 第51-55页 | 
| 二、网络情缘的发展 | 第55-58页 | 
| 三、地缘关系的延伸 | 第58-61页 | 
| 第二节 同室而居:“临时夫妻”的生活方式 | 第61-81页 | 
| 一、生活活动条件 | 第62-67页 | 
| 二、生活活动主体 | 第67-74页 | 
| 三、生活活动形式 | 第74-81页 | 
| 第四章 多因共存:“临时夫妻”现象的形成 | 第81-133页 | 
| 第一节 破“两姓之好”:“临时夫妻”的原有婚姻关系困境 | 第81-100页 | 
| 一、择偶不慎:“临时夫妻”原生家庭的两性困境 | 第82-88页 | 
| 二、劳燕分飞:“临时夫妻”原生家庭的经济困境 | 第88-93页 | 
| 三、聚少离多:“临时夫妻”留守家庭的情感困境 | 第93-100页 | 
| 第二节 理性与情感:“临时夫妻”的现实诉求 | 第100-111页 | 
| 一、分担开支:“临时夫妻”的经济诉求 | 第101-102页 | 
| 二、生活帮手:“临时夫妻”的生活诉求 | 第102-105页 | 
| 三、相依相伴:“临时夫妻”的心理诉求 | 第105-108页 | 
| 四、同床异梦:“临时夫妻”的性需求 | 第108-111页 | 
| 第三节 批判与容忍:社会对“临时夫妻”的双重标准 | 第111-119页 | 
| 一、视而不见:熟人社会对“临时夫妻”的批判与容忍 | 第111-116页 | 
| 二、秘而不宣:公共舆论对“临时夫妻”的批判与容忍 | 第116-119页 | 
| 第四节 管理制度缺陷使农民工夫妻难以“双宿双飞” | 第119-133页 | 
| 一、户籍制度的阻碍 | 第120-124页 | 
| 二、农民工打工收入结构性低下 | 第124-129页 | 
| 三、所属单位对农民工问题的忽视 | 第129-133页 | 
| 第五章 碰撞与徘徊:“临时夫妻”的离散 | 第133-159页 | 
| 第一节 原有家庭的压力 | 第134-146页 | 
| 一、来自家庭内部的压力 | 第135-143页 | 
| 二、来自家庭外部的压力 | 第143-146页 | 
| 第二节 重组家庭的困难 | 第146-151页 | 
| 一、家庭关系的再融合 | 第146-150页 | 
| 二、社会关系的再融合 | 第150-151页 | 
| 第三节 道德与良知的谴责 | 第151-159页 | 
| 一、传统道德对“临时夫妻”关系的谴责 | 第151-155页 | 
| 二、个人良知对“临时夫妻”关系的谴责 | 第155-159页 | 
| 第六章 个人与传统的博弈“临时夫妻”的两难困境 | 第159-165页 | 
| 第一节 相识之初的两难困境 | 第160-161页 | 
| 第二节 相处之中的两难困境 | 第161页 | 
| 第三节 相离之后的两难困境 | 第161-162页 | 
| 第四节 传统家庭模式的回归 | 第162-16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65-177页 |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65-172页 | 
| 一、“临时夫妻”关系在转型期将持续存在 | 第165-168页 | 
| 二、“临时夫妻”关系作为家庭伦理松动的一种特殊类型 | 第168-169页 | 
| 三、“临时夫妻”关系预示着女性的“有限”自主性 | 第169-172页 | 
| 第二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72-173页 |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2-173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173页 | 
| 第三节 讨论 | 第173-177页 | 
| 一、家庭伦理、现代性与个体性 | 第173-174页 | 
| 二、情感、理性与女性自主意识 | 第174-1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7-190页 | 
| 攻博期间主要成果 | 第190-191页 | 
| 致谢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