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成藏潜力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层序地层学 | 第9-10页 |
| ·沉积学 | 第10页 |
| ·古地貌研究 | 第10-12页 |
| ·储层沉积学 | 第12-13页 |
| ·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13-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与勘探概况 | 第18-23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19页 |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9-20页 |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3-34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思路及方案 | 第24-25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思路 | 第25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案 | 第25页 |
| ·标志层识别 | 第25-31页 |
| ·地层分布特征 | 第31-34页 |
| 第四章 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刻画 | 第34-49页 |
| ·前侏罗系古地貌分析的思路及方法 | 第34-42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42页 |
| ·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特征研究 | 第42-47页 |
| ·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 | 第42-43页 |
| ·研究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单元的划分 | 第43-47页 |
| ·古地貌对油藏控制作用 | 第47-49页 |
| ·构造作用 | 第47-48页 |
| ·油气运移 | 第48页 |
| ·油气储集 | 第48页 |
| ·油气圈闭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物源与沉积相研究 | 第49-84页 |
| ·物源分析 | 第49-55页 |
| ·轻矿物分析 | 第49页 |
| ·重矿物分析 | 第49-55页 |
| ·沉积相标志 | 第55-61页 |
| ·颜色 | 第55页 |
| ·岩石特征分析 | 第55-56页 |
| ·沉积结构 | 第56-57页 |
| ·沉积构造 | 第57-61页 |
| ·测井相分析 | 第61页 |
|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 | 第61-74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62-73页 |
| ·研究区沉积模式 | 第73-74页 |
|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74-84页 |
| ·盆地侏罗纪沉积相演化 | 第74-76页 |
| ·研究区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 第76-84页 |
| 第六章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 第84-106页 |
| ·储层岩矿特征 | 第84-86页 |
| ·砂岩碎屑组分 | 第84-85页 |
| ·填隙物组分 | 第85-86页 |
| ·结构特征 | 第86页 |
| ·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 第86-100页 |
| ·储层的孔隙类型 | 第86-91页 |
| ·储层的孔喉特征 | 第91-97页 |
| ·储集层的物性特征 | 第97-100页 |
| ·成岩作用类型及对储层的影响 | 第100-106页 |
| 第七章 成藏作用分析 | 第106-119页 |
| ·成藏地质条件 | 第106-109页 |
| ·烃源岩条件 | 第106-107页 |
| ·运移条件 | 第107-108页 |
| ·储盖组合条件 | 第108页 |
| ·运聚成藏 | 第108-109页 |
|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109-112页 |
| ·油藏类型分析 | 第112-114页 |
| ·复合圈闭油藏 | 第112-113页 |
| ·岩性油藏 | 第113-114页 |
| ·油藏成藏模式分析 | 第114-119页 |
| ·河间丘式 | 第115页 |
| ·坡咀式 | 第115-117页 |
| ·斜坡式 | 第117-118页 |
| ·高地式 | 第118-119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6-127页 |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