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 ·黄土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2-16页 |
| ·湿陷性黄土的研究现状及试验方法 | 第16-20页 |
| ·黄土潜蚀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研究的具体内容、采用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采用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2 铁路沿线环境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37页 |
| ·研究区铁路路线概况 | 第25-27页 |
| ·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概况 | 第25-26页 |
| ·晋中南铁路重载通道概况 | 第26页 |
| ·吕梁至临县(孟门)铁路支线概况 | 第26-27页 |
|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 第27-3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 ·地层岩性 | 第28页 |
| ·气候与水文条件 | 第28-31页 |
| ·铁路沿线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 | 第31-37页 |
| ·研究区第四系地层 | 第31-32页 |
| ·黄土的物质成分 | 第32-33页 |
| ·黄土的微结构特征 | 第33页 |
|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33-37页 |
| 3 铁路沿线黄土湿陷与潜蚀分布及发育特征研究 | 第37-46页 |
| ·潜蚀地貌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 第37-39页 |
| ·潜蚀的一般概念 | 第37页 |
| ·潜蚀地貌的特点及分布的一般规律 | 第37-38页 |
| ·潜蚀地貌特征野外识别 | 第38-39页 |
| ·研究区铁路沿线黄土潜蚀分布特点及发育规律 | 第39-44页 |
| ·潜蚀发育程度分析 | 第40-41页 |
| ·潜蚀分布规律分析 | 第41-42页 |
| ·潜蚀发育特征分析 | 第42页 |
| ·典型潜蚀沟谷剖面分析 | 第42-44页 |
| ·研究区铁路沿线黄土湿陷性程度及分布特点 | 第44-46页 |
| 4 铁路沿线黄土试坑浸水对比试验及湿陷特征研究 | 第46-104页 |
| ·湿陷性黄土试坑浸水对比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 第46页 |
|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 第46-51页 |
| ·试验场地的区域背景 | 第46-47页 |
| ·场地地层岩性及黄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47-51页 |
| ·场地黄土湿陷性室内试验及评价 | 第51页 |
| ·黄土的湿陷程度 | 第51页 |
| ·试验场地的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 | 第51页 |
| ·场地黄土的水分特征曲线 | 第51-55页 |
| ·试坑浸水对比试验方法 | 第55-62页 |
| ·试坑设计和测点布设 | 第55-56页 |
| ·测试仪器布设 | 第56-59页 |
| ·观测项目与现场测试 | 第59-62页 |
| ·试坑浸水对比试验过程特征分析 | 第62-94页 |
| ·试坑注水量及入渗特征与分析 | 第62-64页 |
| ·试坑沉降变形特征与分析 | 第64-82页 |
| ·试坑2(灰土改良坑)沉降变形特征与分析 | 第82-84页 |
| ·试坑浸水含水量测试与分析 | 第84-89页 |
| ·张力计测试与分析 | 第89-91页 |
| ·传感器测试与分析 | 第91-93页 |
| ·裂缝分析 | 第93-94页 |
| ·试坑浸水对比试验综合研究 | 第94-103页 |
| ·试坑1浸水影响范围分析 | 第94页 |
| ·试坑2浸水影响范围分析 | 第94-99页 |
| ·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99-100页 |
| ·试坑沉降量与土压力对比分析 | 第100-101页 |
| ·浸水含水量与张力计对比分析 | 第101-103页 |
| ·黄土湿陷性对潜蚀的影响作用分析 | 第103-104页 |
| 5 铁路沿线黄土崩解性、抗冲刷性及其与潜蚀的关系研究 | 第104-117页 |
| ·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 第104页 |
| ·黄土原位崩解性试验 | 第104-111页 |
| ·平均崩解速率分析 | 第104-108页 |
| ·瞬时崩解速率分析 | 第108页 |
| ·崩解量分析 | 第108-109页 |
| ·崩解量影响分析 | 第109-110页 |
| ·崩解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0-111页 |
| ·黄土的抗冲刷性试验 | 第111-116页 |
| ·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设计 | 第111-113页 |
| ·冲刷量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3-115页 |
| ·土层基质吸力变化分析 | 第115页 |
| ·土层含水量变化分析 | 第115-116页 |
| ·黄土崩解性及抗冲刷性对潜蚀的影响作用分析 | 第116-117页 |
| 6 铁路沿线湿陷性黄土潜蚀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 第117-125页 |
| ·黄土潜蚀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7-123页 |
| ·黄土岩性(内因)与潜蚀的关系分析 | 第117页 |
| ·水的作用与潜蚀的关系分析 | 第117-122页 |
| ·其它因素(外因)与潜蚀的关系分析 | 第122-123页 |
| ·黄土湿陷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3页 |
| ·黄土潜蚀与湿陷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123-125页 |
| 7 湿陷性黄土潜蚀发育程度预测及危害防治 | 第125-136页 |
| ·基于湿陷系数为指示指标的潜蚀发育程度预测 | 第125-132页 |
| ·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ANFIS预测模型) | 第125页 |
| ·ANFIS模型结构及建立 | 第125-127页 |
| ·模型计算预测分析 | 第127-130页 |
| ·多元回归模型预测 | 第130页 |
| ·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130-131页 |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第131页 |
| ·模型预测精度的比较 | 第131-132页 |
| ·湿陷性黄土地区潜蚀的工程危害及防治 | 第132-136页 |
| ·潜蚀的工程危害类别 | 第132-133页 |
| ·潜蚀的工程危害特点 | 第133页 |
| ·铁路沿线潜蚀危害的防治措施 | 第133-136页 |
| 结论 | 第136-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6-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