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3-35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23页 |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国内外自动送钻装置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 ·国外自动送钻装置 | 第23-25页 |
| ·国内自动送钻装置 | 第25-30页 |
| ·自动送钻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科学钻探钻进工况分析 | 第35-57页 |
| ·科学钻探钻进参数基本概念 | 第35-43页 |
| ·钻进参数 | 第35-36页 |
| ·机械钻速 | 第36-37页 |
| ·钻头使用寿命 | 第37-40页 |
| ·回次进尺、岩心采取率(BR)和钻孔垂直度 | 第40-42页 |
| ·深部大陆科学钻探的钻进要求 | 第42-43页 |
| ·深部大陆科学钻探对钻压的要求 | 第43页 |
| ·钻进参数对钻探质量的影响 | 第43-47页 |
| ·钻进参数的配合 | 第43-44页 |
| ·钻压对机械钻速的影响 | 第44-46页 |
| ·钻进参数对岩心采取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钻压对钻孔垂直度的影响 | 第47页 |
| ·最优钻进参数的分析 | 第47-55页 |
| ·最优钻压 | 第47-49页 |
| ·钻压分析 | 第49-52页 |
| ·转速分析 | 第52页 |
| ·钻进参数的控制分析 | 第5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自动送钻方案 | 第57-71页 |
|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恒钻压控制原理 | 第57-61页 |
|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自动送钻控制方法研究 | 第61-67页 |
| ·PID 控制 | 第61-64页 |
| ·模糊控制 | 第64-66页 |
| ·自适应模糊控制 | 第66页 |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自组织控制 | 第66-67页 |
|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自动送钻结构方案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自动送钻系统仿真分析 | 第71-85页 |
|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自动送钻系统概述 | 第71-72页 |
|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自动送钻系统简介 | 第71-72页 |
| ·自动送钻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72-78页 |
| ·自动送钻系统动力学简化模型的建立 | 第72-76页 |
| ·自动送钻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76-78页 |
| ·基于 AMESim 的小电机自动送钻系统的动态仿真分析 | 第78-83页 |
| ·AMESim 中万米钻机绞车高精度自动送钻系统建模 | 第79-82页 |
| ·动态仿真分析结果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五章 盘刹自动送钻试验研究 | 第85-99页 |
| ·盘刹自动送钻试验 | 第85-92页 |
| ·试验区地层特点 | 第85页 |
| ·盘刹自动送钻试验台组成 | 第85-90页 |
| ·控制系统调试过程 | 第90-92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2-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0页 |
| ·展望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07-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