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跨孔雷达层析成像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1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2章 跨孔雷达层析成像反演理论 | 第20-40页 |
| ·电磁波传播理论 | 第20-21页 |
| ·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反演理论 | 第21-27页 |
| ·直射线追踪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反演理论 | 第22-24页 |
| ·弯曲射线追踪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反演理论 | 第24-26页 |
| ·无射线追踪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反演理论 | 第26-27页 |
| ·跨孔雷达衰减层析成像反演理论 | 第27-33页 |
| ·振幅比法跨孔雷达衰减层析成像反演理论 | 第27-30页 |
| ·重心频率下移法跨孔雷达衰减层析成像反演理论 | 第30-33页 |
| ·反演参数的选择 | 第33-38页 |
| ·加权矩阵的选择 | 第34-37页 |
| ·加权因子的选择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3章 基于多模板快速推进算法和最速下降法的射线追踪技术 | 第40-62页 |
| ·直射线追踪技术 | 第40-43页 |
| ·弯曲射线追踪技术 | 第43-45页 |
| ·基于全局算法的射线追踪技术 | 第43-44页 |
| ·基于程函方程有限差分解的射线追踪技术 | 第44页 |
| ·基于多模板快速推进算法和最速下降法的射线追踪技术 | 第44-45页 |
| ·多模板快速推进算法(MSFM) | 第45-49页 |
| ·快速推进算法(FMM) | 第45-46页 |
| ·高精度快速推进算法(HAFMM) | 第46页 |
| ·MSFM 算法的局部走时计算 | 第46-48页 |
| ·MSFM 算法的波前扩展过程 | 第48-49页 |
| ·最速下降法 | 第49-53页 |
| ·最速下降方向角的定义 | 第49页 |
| ·局部射线路径的计算 | 第49-52页 |
| ·整体射线路径的确定 | 第52-53页 |
| ·实例 | 第53-60页 |
| ·算例 1:匀速模型 | 第54-56页 |
| ·算例 2:常速度梯度模型 | 第56-59页 |
| ·算例 3:随机模型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4章 基于数字图像分割法的初至时提取方法 | 第62-78页 |
| ·信噪比最大法 | 第62-64页 |
| ·互相关法 | 第64-67页 |
| ·数字图像分割法 | 第67-69页 |
| ·能量比的计算 | 第67页 |
| ·凸集投影技术(POCS) | 第67-69页 |
| ·数字图像分割法的实现过程 | 第69页 |
| ·算例 | 第69-77页 |
| ·算例 1:简单模型 | 第70-74页 |
| ·算例 2:起伏界面模型 | 第74-75页 |
| ·算例 3:随机模型 | 第75-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第5章 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的实现 | 第78-92页 |
| ·走时层析成像的实现过程 | 第78-80页 |
| ·直射线追踪走时层析成像的实现 | 第78页 |
| ·弯曲射线追踪走时层析成像的实现 | 第78-79页 |
| ·无射线追踪走时层析成像的实现 | 第79-80页 |
| ·合成数据反演效果分析 | 第80-87页 |
| ·算例 1:简单模型 | 第80-83页 |
| ·算例 2:起伏界面模型 | 第83-85页 |
| ·算例 3:随机模型 | 第85-87页 |
| ·实测数据反演效果分析 | 第87-91页 |
| ·算例 1:岫岩―玉皇‖ | 第87-89页 |
| ·算例 2:贵州地下溶洞 | 第89-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第6章 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的影响因素 | 第92-104页 |
| ·反演参数的影响 | 第92-95页 |
| ·加权因子的影响 | 第93-94页 |
| ·模型加权矩阵的影响 | 第94-95页 |
| ·调用算法的影响 | 第95-98页 |
| ·初至时提取算法的影响 | 第95-96页 |
| ·走时计算算法的影响 | 第96-97页 |
| ·最小二乘算法的影响 | 第97-98页 |
| ·网格和天线的影响 | 第98-101页 |
| ·反演网格距的影响 | 第98-99页 |
| ·天线移动步长的影响 | 第99-100页 |
| ·射线覆盖角度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4页 |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4-108页 |
| ·结论 | 第104-106页 |
| ·展望 | 第106-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4-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