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8页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0页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四、 本研究的构思第14-18页
  (一) 研究内容第14-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页
   1. 文献分析法第15页
   2. 调查研究法第15页
  (三) 统计分析方法第15-16页
   1. 可靠性分析第15页
   2.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5页
   3. 相关分析第15-16页
   4. 回归分析第16页
  (四) 研究对象第16页
  (五) 研究过程第16-18页
第二章 理论综述第18-23页
 一、 概念界定第18页
 二、 理论基础第18-20页
  (一) 动机理论第18-19页
  (二) 自我决定理论第19-20页
 三、 培训迁移动机的研究概述第20-23页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现状分析第23-30页
 一、 调查对象第23页
 二、 问卷设计第23-24页
  (一) 培训迁移第23页
  (二) 迁移动机第23-24页
  (三) 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第24页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4-28页
  (一) 问卷的信度分析第24页
  (二) 样本分布情况第24-25页
  (三) 培训迁移情况分析第25-26页
  (四) 教师应用培训所学的动机第26-28页
   1. 迁移动机的类型分析第26-27页
   2. 自主性迁移动机、控制性迁移动机与迁移行为的关系分析第27-28页
   3. 影响教师培训迁移动机因素的初步调查第28页
 四、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四章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分析第30-45页
 一、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30-32页
  (一) 变量定义第30-31页
  (二) 理论模型第31页
  (三) 研究假设第31-32页
 二、 问卷设计第32-33页
  (一)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问卷设计第32-33页
  (二)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问卷设计第33页
 三、 调查对象第33-34页
 四、 研究结果与发现第34-42页
  (一) 信度分析第34页
  (二)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第34-35页
  (三)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第35-37页
  (四)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37-42页
   1. 自主性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37-39页
   2. 控制性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39-40页
   3. 迁移动机影响因素间的回归分析第40-42页
 五、 本章小结第42-45页
  (一)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第42页
  (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第42-43页
  (三)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43-45页
第五章 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的建议第45-48页
 一、 从个体特征方面提高教师的迁移动机第45页
 二、 从迁移设计方面提高教师的迁移动机第45-47页
  (一) 培训内容贴近教师需求第45-46页
  (二) 培训后为教师提供后期的服务第46-47页
 三、 从学校支持方面提高教师的迁移动机第47-48页
总结第48-51页
 一、 研究结论第48-49页
  (一) 培训迁移情况第48页
  (二) 培训迁移动机类型与水平第48页
  (三)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第48-49页
 二、 研究创新点第49页
 三、 研究中的不足第49-50页
 四、 后续研究的建议第50-51页
  (一) 更加全面的调查分析迁移动机影响因素第50页
  (二) 扩大调查对象范围第50页
  (三) 加强对教师迁移阶段的调查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附录第52-57页
 附录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现状调查第52-54页
 附录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动机影响因素调查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个人简介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陶行知将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及当代启示
下一篇:杜亚泉编撰自然科教科书的思想与实践